殖民帝国因殖民地发起的一系列武装冲突的总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殖民战争(colonial war)指的是殖民帝国对他国发动的一系列不公正战争,迫使对方屈服。广义而言,这一概念主要指19世纪欧洲殖民列强在美洲、亚洲和非洲发动的各类战争[1]。
殖民战争的目的在于掠夺经济资源,并以传播宗教和文化来服务宗主国。殖民列强透过战争强迫殖民地接受其语言、宗教与制度,以实现同化。[2][3][4]
征服战争指的是殖民帝国(如西班牙、英国等)以军事入侵为手段,旨在征服目标地区的战争形式。这类战争通常透过武力占领、资源掠夺与文化同化,剥夺当地的主权。[5][6]
独立战争指的是殖民地人民为摆脱殖民帝国的压迫与不平等法律,争取自主权而发动的战争形式。[1][7]许多国家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政治运动与文化抵抗,最终成功独立。[8][9]
透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殖民国家将贸易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确保长期的经济利益。这些条约往往在军事压迫下达成,条款不公,充满剥削。[10][11][12]
在殖民国家看来,殖民战争的战术通常不如常规战争严谨,直接冲突的发展往往难以受控。驻扎当地的军官有时不受宗主国约束,自行制定并执行战争政策;而在某些情况下,宗主国的政策则由他们自由解释与执行。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指挥官在西苏丹作战时往往不顾国家政策,而驻扎非洲的德国士兵则经常违抗殖民官僚机构的命令。
17世纪时,北美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并被划分为多个殖民区。当时,各殖民区之间关系并不和睦,直到英国不断加重财政压力(如《糖法》与《印花法》),使殖民地难以承受经济剥削,最终引发反抗。[13][14]
1773年,英国颁布《茶法》,允许东印度公司直接向北美殖民地出口茶叶,并从中征税。此举使东印度公司在茶叶贸易上取得垄断地位,进一步加重殖民地的财政负担。最终,此法案引发强烈不满,导致“波士顿茶叶事件”。[15]
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于1774年成立,是美国十三个殖民地最早发起独立诉求的重要组织。在1775至1776年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代表们通过《独立宣言》,并于1776年正式宣布美国成立。[16]
非洲的反殖民战争数量众多,大部分地区曾受英国和法国控制。二战期间,这些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支援。
17至18世纪,英国与法国开始将目光投向非洲,希望利用当地向美洲殖民地输送奴隶。他们逐步在西非海岸建立商业据点,与当地统治者展开贸易。这种模式持续至19世纪初,因为当时欧洲人对在非洲内陆扩张领土兴趣不大。
到了19世纪初,殖民战争日益现代化,殖民列强不得不投入更多军队进行镇压。部分原因是,当地军队与欧洲军队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逐渐缩小。许多非洲殖民地的民众放弃正面交战,改采游击战术进行抗争。
最终至1960年,非洲所有国家都成功独立。
1600年至1857年是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开端。1600年,东印度公司获得英国政府许可,在印度开展贸易并进行殖民扩张。透过各种手段,东印度公司逐步掌控印度的经济,为后来的全面殖民统治奠定基础。[17][18]
1857至1858年间,印度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反英殖民起义。起义最初由印度士兵发动,原因是他们对英国当局的压迫与剥削极为不满。此外,英国在印度设立的东印度公司也严重影响当地商人,英国当局更透过增税加重对底层民众的经济压力。最终,这些压迫引发全印度范围的反抗,这场战争成为印度反殖民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