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卫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卫军[1][2][3]是清朝政府所编制的一支联合兵种武装部队。它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2月[2]由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由西方军事顾问训练。他们负责守卫北京和紫禁城,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荣禄为总统。武卫军是清廷在甲午战争战败后试图收整国内现代化军队的尝试,但除了原先导入西式训练的部队外,大部分的武卫军仍未达到西方军队的标准。而义和团运动中,部分武卫军投入对抗八国联军或是对义和团的作战,庚子拳乱后,武卫军的其中三支部队遭到解编,仅武卫右军与武卫后军续存,其后武卫右军被扩编为新建陆军,成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事件。

组建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软禁光绪帝,重新掌握清廷国政主导权。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荣禄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奏设武卫军,随后奉命从聂士成、宋庆、董福祥和袁世凯各自所部重建一支9万人的军队。[4][5][6][7]武卫军虽称奏设,但除了武卫中军为新设立部队,其它四军皆为既有存在之部队转隶,虽然并非全部采用西方编制与训练,但在清末乱局中展现了较佳战力,在清朝政府中属于忠诚且具有可战实力的武装部队。
武卫五军
武卫军虽然在名字上下辖五个军,但是从人数与西方编制推算,其下辖的“军”等同于西方军制的“师”,因此武卫军规模西方称之为五个师:[1]左、右、前、后、中。[2][3][a]
其中,“当时最强大的”[2]是保温处道袁世凯的右军,该军是他1895年组建的新建陆军的重组,[3][8]采用日式训练。聂士成率领的武卫前军也聘雇德国军事顾问训练,战力列第二。[9]此两军相对于其他部队,引进了更多的西方系统化军事训练,并配合西方军制运用。另外三军仍沿袭著传统八旗体系,在编入武卫军后才开始进行西方军制教育,整体战力较不完整。在编入武卫军后,荣禄拨发预算将武卫军武器换用西式步枪提升部队战力,但不同军之间的训练与纪律表现已显现出战力落差。
武卫军建立前,聂士成指挥的淮军部队称为“武毅军”,规模约三十个营,在改制后称为武卫前军。宋庆指挥的部队也是从淮军体系移编,在经过一系列剿灭内乱的过程中扩张至十个营,称为“毅军”。[10]改制后称为武卫左军。由于都是从淮军体系演化的部队,在装备选择上有着类似的偏好,使用毛瑟枪和马克沁机枪。[2]
董福祥率领一支穆斯林军队,当时被西方取绰号为“一万个伊斯兰暴民”。在中国,董军通常被称为“甘军”,以多数士兵的来源地甘肃省的简称命名,英语资料常称之为“甘勇”。[9]
荣禄奉敕获得全部武卫军名义上的统领权。他最初的任务是把四军吸收进武卫军。荣禄后来加入了主要由满洲旗人组成的编制——武卫中军,规模约一万人,以自己为总统。[11][b]
义和团运动
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二万人聚集天津,遇到武卫军就辱骂甚至杀害,聂士成约束部下不要妄动。荣禄担心生变,派人骑马带信慰解,称武卫军军服西化,容易被误会。聂士成回信称“拳匪(义和团)害民,必至害国,我身为提督,境内有匪不能剿,如何履职?”乃郁郁驻杨村观变。武卫前军与义和团不合,阻击八国联军时仍互相杀伤,最后聂士成殉国。[13]
七月,李秉衡帮办武卫军事,张春发、陈泽霖、万本华、先锋左翼长夏辛酉诸军并听节制。李秉衡、夏辛酉等未与外军交战即溃败。[14]李秉衡败亡,由刚毅帮办武卫军事。[15]
在与八国联军的战争中,前、后、中军都遭受惨重伤亡,在辛丑条约签订后都被解散。右军留在山东省镇压义和团,[16]因没有对抗外军,力量保持完整。左军虽然与八国联军作战遭到战斗损失,尚存一万多人。
后续影响
注释
引用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