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 又称欧亚乌鸫,是鸫属的一种鸟类。[3]其下有多个亚种,分布与欧、亚、非和北美洲,是瑞典的国鸟。[2]后来又被引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成为了澳大利亚当地的入侵物种。欧乌鸫是一种留鸟,但有些地方的亚种也会进行迁徙。
欧乌鸫是一种杂食动物,以昆虫和浆果等为食。它们常栖于林区外围、小镇和乡村边缘。该物种的模式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地。 雄性模式种通体黑色,有黄色的眼环和喙,而雌性和幼体的翎羽则呈黑褐色。两性对繁殖地均具有领地意识,会威胁对侵犯领地的同类,但在迁徙时群居。
命名与分类
欧乌鸫由卡尔·林奈在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10版中首次描述,当时学名为Turdus merula[4]。这个学名的两部分都来自拉丁语,其意思大致都是指鸫科的鸟类。其种加词更是欧乌鸫法语名“merle”[5]和低地苏格兰语名“merl”的起源[6]。在鸫科鸫属的60多种鸟类中,欧乌鸫与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岛鸫(T. poliocephalus)在进化过程上有较近的关系。[7]
作为分布极为广泛的一种鸟类,欧乌鸫有许多的亚种,它们包括:[7]
- T. m. merula,指名亚种:分布于从冰岛和英伦诸岛到乌拉尔山脉的广大欧洲地区,分布范围最北则可达北纬70度,但实际并不常见。尼罗河河谷地区也有少量的此亚种。它也被引入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7]
- T m. aterrimus:分布于匈牙利及希腊南部、克里特岛、土耳其北部和伊朗北部。此亚种为候鸟,会迁徙到土耳其南部、埃及北部、伊拉克及伊朗南部过冬。其体型较指名亚种更小,两性的翎羽的颜色都较黯淡。[8]
- T. m. azorensis:亚速尔群岛的小型族群。雄性羽毛颜色比指名亚种更黑更亮。[8]
- T. m. bourdilloni:其名称是为了纪念印度特拉凡科森林管理员托马斯·富尔顿·鲍迪伦,此亚种生活在特拉凡科海拔900米(3,000英尺)以上的山岭中, 与另一亚种simillimus较像,在某些地区生活在一起[9],其雄性都是棕褐色的。[10]
- T. m. cabrerae:以西班牙博物学家安赫尔·卡布雷拉之名命名,分布于马德拉群岛大部和加那利群岛西部。[8]
- 乌鸫新疆亚种(T. m. intermedia):分布于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阿克苏。[7][11]此亚种体型较大。[12]
- T. m. kinnisii:其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医生约翰·金尼斯,此人曾在锡兰的英国军队中服役。这个亚种就生活在斯里兰卡海拔9,000米(30,000英尺)以上的山地中。雄性为蓝灰色。雌性与其相似,但较显褐色[13]。其体型与nigropileus一般,但眼环呈橘红色。
- 乌鸫(T. m. mandarin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中国大陆除东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台湾。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南部。[14][15]其某些族群会迁往香港及老挝、越南等地过冬。雄性为黑色,雌性与雄性较为相似,但稍显褐色,身体后部的羽毛颜色较淡[16],这是一个大型的亚种。[12]此亚种已独立为乌鸫新种。
- T. m. mauretanicus:分布于摩洛哥中北部、阿尔及利亚沿海和突尼斯北部地区,是一种小型欧乌鸫。[8]
- 乌鸫西藏亚种(T. m. maximus):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不丹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多见于海拔2000-4000米高处的林缘、灌丛或山坡。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克什米尔。[17]
- T. m. nigropileus:生活在西高止山脉中北部海拔1,820米(5,970英尺)以上的地区,一些族群在冬季向南迁徙[9]。雄性羽毛为灰褐色,头部为黑色。雌性则是正常的褐色。[13]这是一种小型的欧乌鸫,有较大的黄色的眼环。[10]
- 乌鸫四川亚种(T. m. sowerbyi):其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博物学家詹姆斯·索尔比,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田野或庭园的乔木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乐山[18],它与指名亚种肖似,但更小更黑。[12]如今被划分为乌鸫的亚种。[19]
- T. m. spencei:其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昆虫学家威廉·斯彭思。它与nigropileus较像,但头部颜色较淡。生活于东高止山脉[7]。实际上其分类有争议,有时会被划分到nigropileus之中[9][10]。
- T. m. syriacus:分布于地中海沿海及南至西奈半岛北部的中东地区。此亚种的部分族群会进行迁徙,它们在冬天会前往约旦河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两性的翎羽的颜色都比指名亚种更深。[7]
欧乌鸫的几个印度、中国亚种有时会单独列出,形成T. simillimus、T. maximus、T. mandarinus[7][12][12][20]。
描述
欧乌鸫的指名亚种身体长度在23.5—29厘米(9.3—11.4英寸)之间,体重则在80—125克(2.8—4.4盎司)之间。成年雄性翅膀为光亮的黑色,腿部则为黑褐色,有黄色的眼环和橘黄色的喙。在冬季喙的颜色会变深。[21]常年雌性则通体碳褐色,喙的颜色较为黯淡,有灰白色的喉部,胸部有不分明的斑点。幼体特征一律与成年雌性相同,唯独上半身多出一些白斑,斑点也会出现在特别年幼的个体的喙上。在幼体中,颜色较深者比较可能为雄性。[21]刚成年不到十二个月的雄性有深色的喙和较淡的眼环,翅膀也还是褐色的,只有身体其他部位上的羽毛变成黑色。[7]
分布与栖息地
欧乌鸫的亚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北美等大陆上,在加那利群岛等岛屿上也可以见到其踪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欧乌鸫则是后来人为引入的。[7]其西部和南部的亚种种群数量都很稳定,但是北部的欧乌鸫因为会进行迁徙而使得其数量在每年不同季节间发生变化。[7]不过生活在都市区的欧乌鸫也有可能就留在温暖的、食物丰富的城市里过冬,而不进行迁徙,它们的繁殖季也较靠前。[22]
大多数的欧乌鸫都生活在林地中,它们喜好在落叶树上筑巢。不过在一些人类的花园里面,其密度比林地中的最高的10公顷一对还要密集,达到平均7.5公顷一对。[23]纬度更高的地区,其栖息地则主要由环颈鸫占据。[24]
在欧洲,欧乌鸫生活在海拔1,000米(3,300英尺)以下的地区,北美洲在海拔2,300米(7,500英尺)以下,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为在海拔900—1,820米(2,950—5,970英尺)。只有喜马拉雅地区的亚种会生活在更高的地区,例如T. m. maximus的活动范围高达海拔3,200—4,800米(10,500—15,700英尺),在冬季也还高于在海拔2,100米(6,900英尺)。[7]
它们有时也会漂泊到本来不生活的地区,例如一些从饲养环境中逃出的欧乌鸫在1971年出现在了魁北克,当时这并非学界认可的欧乌鸫分布范围。[25]后来1994年在纽芬兰博纳维斯塔发现了野生种,[7]其分布区才向北更进一步。[26]
文化
在古希腊传说中,欧乌鸫象征著珀尔塞福涅,与因吃了哈德斯的石榴而堕入地狱的冥后一样,传说欧乌鸫吃了石榴就会死[27]。此外,欧乌鸫也经常出现在许多的欧洲民间文学中,《六便士之歌》即其中之一[28]。英语圣诞颂歌《圣诞节的十二天》中的歌词“four calling birds”(四只唱歌的鸟)在18世纪时作“four colly birds”(四只黑色的鸟),即指欧乌鸫[29]。
与其他一些黑色的鸟(如乌鸦)不同,欧乌鸫在欧洲并不被认为是厄运的象征[28]。在悲剧《马尔菲公爵夫人》中,它的叫声反而被当做对灾难的预警[30]。
欧乌鸫是瑞典的国鸟[31],曾被印在1970年20欧尔的邮票上[32]。此外英国、爱尔兰也有发行印有欧乌鸫的邮票[33]。据说塞尔维亚语中的科索沃一词也来自欧乌鸫(kos),科索沃波列的意思就是“有欧乌鸫的地方”[34]。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