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又称桑耳桑臣,为锈革孔菌科桑黄属的物种,也是桑黄孔菌属的模式种[1]。本种生长于桑属植物的树干上[2]。具有抗氧化、抗发炎、提升免疫力、抗癌、护肝、抗失智症、心血管疾病预防、抗过敏 (过敏性鼻炎、湿疹、类风湿性关节炎)、舒眠、镇痛 (如经痛)、抑制尿酸及皮肤保养等功效。安全无毒性[3]。桑黄为广效型且具有积极功效的药用真菌,中国大陆誉为“森林黄金”。真假桑黄不易分辨。市售数量较多的桑黄孔菌属是长在山杨树干的杨树桑黄 (S. vaninii) 以及长在丁香树干的暴马桑黄 (S. baumii)。真正桑树桑黄的药理活性优于杨树桑黄以及暴马桑黄。在中、日、韩广泛栽培的所谓桑黄子实体并非真正桑黄,而是杨树桑黄 (简称杨黄)[3]

Quick Facts 桑黄, 科学分类 ...
桑黄
Thumb
桑黄标本,摄于科博馆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真菌界 Fungi
门: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纲: 伞菌纲 Agaricomycetes
目: 锈革孔菌目 Hymenochaetales
科: 锈革孔菌科 Hymenochaetaceae
属: 桑黄孔菌属 Sanghuangporus
种:
桑黄 S. sanghuang
双名法
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Sheng H. Wu et al.) Sheng H. Wu et al.
异名
  • Inonotus sanghuang
Close

描述

担子果多年生,无。蕈伞扁平(applanate)或凸面状(convex),质地坚硬。蕈伞背面褐色至近黑色,蕈伞腹面黄色,有圆形小孔,每mm间6-8个孔[4]

菌丝属双系菌丝型(dimitic),生殖菌丝中隔 (septa),欠缺扣子体(clamp connections),偶有分支,呈无色或黄棕色,薄壁;骨骼菌丝黄色至黄棕色,无分支,厚壁。刚毛 18-35 × 7-14 μm。孢子广椭圆形,光滑,黄褐色,约4-5 × 3-4 μm[4]

利用历史

关于桑黄最早的药用记载可以追溯至东汉神农本草》,当时记载为“桑耳”,文中提到桑黄具有抗发炎、止血、以及治疗妇女病功效。桑黄之名则最早出现于唐甄权所著《药性论[5],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有提到相关记述[2]

发现历史

中国利用桑黄的记载长达千年,但桑黄的分类学却长期混沌不明。自1939年邓叔群院士的《中国高等真菌》到2010年期间戴玉成的中国锈革孔菌科研究,都没有文献或标本记载中国境内有长在桑树上的桑黄。日、韩学者以裂蹄热带孔菌Phellinus linteus)作为桑黄的学名,但其实该物种分布于中美洲,东亚并无野生纪录。因此当时中国学者认为中、日、韩所产的桑黄应该是暴马子Phellinus baumii)。但暴马子生于丁香树上,而非桑树上[2]

2012年,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吴声华博士等在研究后认为桑黄为纤孔菌属中一未曾发表过的物种,故将其发表为 Inonotus sanghuang [4]。2016年,吴声华等人发表新属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以该种为模式种,桑黄的拉丁学名因此改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1][5][6]

分布

本种分布于中国大陆、韩国、日本,缅甸以及台湾[3]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