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

認知偏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框架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误,人们根据选项所呈现的正面或负面含义来决定选项;例如作为损失或收益。[1]

收益和损失在场景中被定义为对结果的描述(例如,失去或挽救生命、治疗和未治疗的疾病患者等)。[2]

展望理论假设损失比等价收益更显著[2],肯定收益(确定性效应和伪确定性效应)优于概率收益[3],并且概率损失优于确定损失。[2] 框架效应的危险之一是,人们通常只能在两个框架之一的背景下获得选择。[4]

这个概念有助于理解社会运动中的框架分析,也有助于政治观点的形成,其中政治化妆师在政治民意调查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民意调查旨在鼓励对委托民意调查的组织做出有益的回应。有人认为,使用该技术会损害政治民意调查本身的信誉。如果向人们提供充足的可信信息,这种影响会减少甚至消除。[5]

这种效应无法用理性选择理论来解释。

背景

根据 Daniel KahnemanAmos Tversky 的说法,仅仅改变选项的制定方式就可以影响偏好顺序这一事实从根本上与不变性的合理性标准相矛盾。因此,显著性(英语:salience)的变化,即刺激的可及性,是框架效应的基本机制。由于描述中某些方面的显著性发生了变化,因此对等同选项的感知会有所不同。

案例

疾病问题
想象某个国家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 情景一:对第一组被试(N=152)叙述下面情景:
    • 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72%)
    • 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28%)
  • 情景二:对第二组被试(N=155)叙述同样的情景,同时将解决方案改为C和D:
    • 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死去。(22%)
    • 如果采用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78%)

实质上情景一和二中的方案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以下描述方式而已。但也正是由于这小小的语言形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由情景一的“收益”心态到情景二的“损失”心态。即是以死亡还是救活作为参照点,使得在第一种情况下被试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死亡看作是损失。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面临收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风险倾向风险偏好。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规避。第二种情况则倾向于风险寻求。
疾病问题的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了框架效应的道理:相同的客观问题,通过变换框架,将得到可预知的不同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收益和损失完全是以认知参照点为依据的,参照点不一样,人们决策的方式也不一样。再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例如,让人们对下列情景进行决策:(被试N=150)

  • 情景一:如果一笔生意可以稳赚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机会赚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 情景二:如果一笔生意要稳赔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

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84%的人选择稳赚800美元,表现在对风险的规避,而在第二种情况下87%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的那笔生意,表现为对风险的寻求。
典型的决策者会相对中性参照点来评价结果,因此参照点的位置将最终影响决策定制者的风险偏好。在上述2个情境中,决策的关键在于决策者的参照点是什么?得到多少,或是损失多少?情景一中84%的决策者便是以“分文不赚”为参照点,从而规避风险,选择800美元的收益;情景二中87%的人则以“15%的可能不赔钱”为参照点,选择接受风险,而非接受明确的损失。

生命阶段等方面影响

框架效应一直被证明是决策中最大的偏见之一。[6] 一般来说,框架效应的敏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考虑医疗保健[7][8][9]和财务决策[10]时,年龄差异因素尤为重要。

然而,当遇到外语(非母语)时,框架效应似乎消失了。[11]:246[12] 对这种消失的一种解释是,与母语相比,非母语提供了更大的认知和情感距离。[13] 与母语相比,外语的自动处理也更少。这会导致更多的审议,这可能会影响决策制定,从而使决策更加系统化。[14]

童年和青春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决策中的框架效应变得更强。[15][16][17] 这部分是因为定性推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5] 虽然学龄前儿童更有可能根据结果的概率等定量属性做出决定,但小学生和青少年逐渐更有可能进行定性推理,选择收益框架中的确定选项和损失框架中的风险选项而不考虑概率。[15] 定性思维的增加与一生中发生的“基于要点的”思维的增加有关。[18]

然而,定性推理以及因此对框架效应的敏感性在青少年中仍然不如成人强[15][17],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有可能在获得和损失框架下选择冒险选项给定的场景。[16] 对青少年倾向于冒险选择的一种解释是,他们缺乏负面后果的真实经验,因此过度依赖对风险和收益的有意识评估[16],关注具体信息和细节或定量分析[19] 这减少了框架效应的影响,并导致给定场景的框架之间具有更大的一致性。[19] 10 到 12 岁的孩子更容易冒险并表现出框架效应,而年龄较小的孩子只考虑所呈现的两个选项之间的数量差异。[20]

参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