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多萝西·利·塞耶斯(Dorothy Leigh Sayers,1893年6月13日—1957年12月17日)是一位英国文学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以及神学评论家。
塞耶斯于1893年6月13日出生于牛津,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儿。母亲海伦·玛丽·莱(Helen Mary Leigh)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亨利·塞耶斯(Henry Sayers)是牛津基督教堂的牧师,也是“基督教大教堂学校”的校长[1]。在塞耶斯六岁时,她的父亲开始教她拉丁文,那时,她的父亲被任命为亨廷登郡教区的牧师,全家住在附近的一个叫布朗蒂什姆的小村庄,塞耶斯在那里长大。流经村庄的大乌兹河和沼泽交汇在一起,村里优雅的摄政风格教堂比邻著教堂墓园,他的父亲修复了教堂的大钟之后,教堂响起了钟声,这一切都使幼小的塞耶斯萌生了灵感[2]。
自1909年起,塞耶斯在位于索尔兹伯里的一所叫做“戈多芬学校”的寄宿学校上学。
1912年塞耶斯获得了吉尔克利斯特现代语言奖学金(Gilchrist Scholarship)[3]前往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学习。在那里,她学习了现代语言学和中世纪文学,并在1915年以优秀荣誉毕业。但在当时女性诸方面权利还得不到承认情况下,校方没有授予她学位,但她继续在学校深造,直到1920年以硕士学位从牛津大学毕业。
还在牛津大学就读时,她就于191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名为《OL.I》[4],由布莱威尔克出版社出版。1918年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天主教故事和基督徒的歌曲》(Catholic Tales and Christian Songs)[5]。
侦探小说是她的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塞耶斯在1920年至1921年期间,开始构思她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谁的尸体》(Whose Body?)。小说中的侦探彼得·温西勋爵(Lord Peter Wimsey)后来成为她的侦探系列小说的主角,她笔下的彼得·温西勋爵从一个玩世不恭的阔少爷,最后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出神入化的侦探,并成为了塞耶斯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在1930年出版的第五部小说《烈性毒药》中,女侦探小说家哈莉特·维恩(Harriet Vane)第一次登场,也可以说塞耶斯将自己本人融入到了哈莉特身上,在之后的系列小说中,塞耶斯多次安排了哈莉特·维恩与彼得·温西勋爵搭档共同破案。她最后一部描写彼得·温西和哈莉特·维恩共同破案的侦探小说是《权力宝座》(Thrones, Dominations),在这部小说的结尾,哈莉特接受了温西的求婚。两人终成眷属。然而塞耶斯并没有完成这部小说,但是留下了草稿笔记,后来经过英国文学家吉尔·巴顿·沃许的重新整理之后于1998年发表。塞耶斯的系列侦探推理小说的发表直到1939年,在这之后,她的写作从侦探小说转到其他方面。
塞耶斯在1922年至1931年期间,在本森广告公司担任撰稿人。她的同事阿尔伯特·亨利·罗斯(1881-1950)(文学笔名:弗兰克·莫里森/Frank Morison)的畅销书《谁动了石头?》(Who Moved the Stone? )[6],以基督教辩证法探讨了耶稣受审、受难以及复活,他的观点影响了塞耶斯在1943年发表的剧本《生者为王》[7],这是一部将基督教福音与戏剧结合起来的一部文学作品。对这个剧本,美国作家塞尔登·瓦诺肯评价道:这部剧使福音书变得生动起来,她笔下的耶稣能让你热泪盈眶,你会被一种强有力的体验所感动。[8]
塞耶斯自小受基督教的熏陶,她发表了很多宗教方面的书籍。1940年她发表了《教义?还是混乱?》一书[9]。这本书以《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亚他那修信经》为基础,对基督教基本历史教义进行了重述。塞耶斯认为,“无教义的基督教”不仅无法做到且危险,如果及基督徒不沉浸在教义中,那么基督教信仰以及信仰之外的世界将陷入混乱[10]。
1941年她出版了《造物主的心》(The Mind of the Maker) 。美国作家马德琳·恩格尔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塞耶斯不仅是小说作家和剧作家,也是一位敏锐的神学家。她对基督教教义提出了新观点,重新审视了上帝、三位一体、自由意志和邪恶等观念。她在上帝造物和人类创造之间的相似之处找到了关键点[11]。
作为文学翻译作品,她于1949年对但丁的《神曲》重新做了英文翻译,《神曲》的英译版自1782年开始就有多种不同的英文译本出现。她翻译的《神曲》(地狱篇)英文版于1955年出版,《神曲》(天堂篇)在她去世时候尚未完成,她的未竟之作由英国的意大利语研究学者芭芭拉·雷诺兹于1962年完成。
1947年,她在牛津大学发表了《失落的学习工具》[12]的演讲文章,它将中世纪的三个修学科目(语法、逻辑和修辞)作为工具用以掌握和分析其他所有科目。这篇文章后来被美国很多学校用于古典教育的基础。
1920年,塞耶斯与犹太裔俄国移民的意象派诗人约翰·库诺斯开始了一段热恋,后者活跃在伦敦文学界,但是因为宗教信仰和其他方面原因,两人最终分手[13]。但是塞耶斯与库诺斯的这段交往经历,成为她后来出版的侦探系列小说中女主人公哈莉特·维恩(Harriet Vane)的构思基础。
1923年,她与一位名叫威廉·比尔·怀特的人开始了交往,威廉·怀特是个有妇之夫,但却对塞耶斯隐瞒了此事。直至塞耶斯怀孕之后,他才向塞耶斯吐露真情。后来,在威廉·怀特的夫人协助下,塞耶斯被安排在一家乡间疗养院分娩。1924年1月13日,时年30岁的塞耶斯生下了儿子约翰·安东尼(后来姓佛莱明),生产之后孩子交给她的姨妈和表妹照顾,并被家人和朋友当做她的侄子[14][15],约翰·安东尼后来由斯林普顿夫妇抚养长大。
塞耶斯后来结识了记者奥斯瓦尔德·阿瑟顿·弗莱明(Oswald Atherton Fleming)(1881-1950)[16],后者离异并有两个女儿,两人于1926年4月13日在伦敦结婚。1935年,塞耶斯与丈夫收养了被别人抚养的儿子安东尼,并一直与儿子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但并没有向安东尼透露她的生母身份,直到安东尼后来申请护照时才得知塞耶斯与自己的真实关系[17]。后来,安东尼获得了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奖学金,这令塞耶斯倍感骄傲。
1957年12月17日,塞耶斯因冠状动脉血栓突然去世,享年64岁。她去世之后遗体被火化,骨灰被埋在她曾经多年担任过教堂管理员的伦敦苏荷区圣安妮教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