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桂河大桥》(英语: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影片,发行于1957年,亚历·坚尼斯等主演,大卫·连导演。泰国北碧府因为这部电影而成为热门观光景点。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6月28日) |
《桂河大桥》的电影主要故事情节皆为虚构[2],部分日本战俘营的英军士兵的建设泰缅铁路是真实的, 1943年,英国陆军中校尼柯森和他的属下成为日军的俘虏,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除了英军的俘虏,营区还有早先到达的休斯顿号的美国海军军官希尔斯。尼柯森不赞成希尔斯等人提议的逃亡计划。身为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他固守着自己的准则,并拿《日内瓦公约》上不让军官俘虏干体力活的规矩和日军大佐斋藤讲道理。他和手下军官拒绝做修桥苦力的行为激怒了斋藤,于是尼柯森和手下军官全被关了禁闭。
修桥的任务进行得很不顺利,当时桂河有可怕动物出没,且动物心脏小不易射击,除了军官外的士兵全部都消极怠工,工期眼看就要拖延。斋藤对尼柯森软硬兼施,最终还是在工期的压力下妥协了,尼柯森和他的军官不必卖力气干粗活,但他们必须指挥手下把桥在规定的5月12日前修好,铁路桥上还将铺设铁轨,日军的火车将从此经过。希尔斯涉险逃亡,终于逃出了日军的控制范围,而且还准备返回美国,但是他却碰到英军316特殊部队的招用,并揭发他为一名普通水手的身份(休斯顿号沉没后冒充军官,希望获得较好的待遇),因为他熟悉岛上情况所以他成了向导。同行的还有华登少校和志愿参加行动的年轻人乔埃斯。他们先是空降在安全的陆地上,然后向日军控制的桂河大桥进发,目标就是炸毁桂河大桥。
华登少校发现桂河大桥是一座修造精良的大桥,并不像草草完工的临时建筑。实际上,这是尼柯森指挥手下军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他的做法不能让人理解。但尼柯森认为这是英军荣誉的象征,虽然被俘虏但是他们仍然可以吹着欢快的小调,向日本人证明英国军人的素质。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希尔斯、乔埃斯、暹罗人也布好了炸毁大桥的炸药,并准备一旦火车经过就炸掉大桥。但次日,在刚刚完工的大桥上巡视的尼柯森,发现了水位下降后希尔斯等人布炸药时露出水面的引线......
美国记者阿诺德·C·布拉克曼认为,以缅甸-暹罗死亡铁路的故事为背景的《桂河大桥》电影以及皮埃尔·布勒的1952年著小说粉饰和浪漫化了真实历史。[3]:249-2501976年,曾在死亡铁路修筑时担任翻译的永濑隆(英语:Takashi Nagase)在观看这部电影后也表示:“我可以告诉你们,对建桥的战俘来说,条件比那部电影里表现得恶劣得多。”[3]:256
电影在英国当时的接受情况一般受到非议,根据〈电影“桂河大桥”—— 故事纯属虚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文引述资料,“据英国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分享的文件显示,当年的陆军部(War Office)对这部电影充满疑虑。好莱坞制片人 Sam Spiegel 在 50 年代后期筹备拍摄‘桂河大桥’时,曾致函陆军部,请求拍摄电影。曾是战俘,其时在陆军部公关部门工作的 A G Close 少校形容,‘桂河大桥’故事‘颇不真实’。Close 又指将剧本交予其他人阅读时,阅者都同意‘英国大众恐怕不太能接受’‘桂河大桥’的剧本。”(Sze, 2020年)[4]
电影颇不真实的部分可能与当时的英军俘虏与日军有否“合作”有关,“小说及电影,以现实中多达 6 万名盟军战俘修筑泰缅铁路,当中 12,000 人丧生的真实事件为蓝本。不过,Nicholson 与原形人物,英军上校 Philip Toosey 的作为却有巨大差异。戏里的 Nicholson 认为,战俘们一定要认真工作,展示英国超水准的工程实力,从而增强英国声望,令日军自愧不如。相反,现实中的 Toosey 则设法拖延工事、破坏施工,且兼顾部下福祉 —— 事件中死亡数字虽然极高,但其负责的战俘营只有数人死亡。”(Sze, 2020年)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