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栗疫病菌(学名: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又称栗枝枯病菌、板栗疫病菌,是子囊菌门粪壳菌纲的一种真菌,为感染栗树等多种树木的植物病原真菌。本种真菌原产于东亚与东南亚,20世纪初作为外来种被引入欧洲与北美洲[1],在北美洲东部造成数十亿棵栗树(美洲栗与美洲矮生栗等)凋萎,导致严重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2][3];欧洲的菌种则因普遍感染真菌病毒CHV-1而毒力较低,较不易造成当地栗树(欧洲栗)的死亡,造成破坏程度较少[4][5][6]。除栗树外,栗疫病菌还可感染橡树、红花槭、鹿角漆树与山胡桃树等温带树种[7]。
栗疫病菌原产于东亚与东南亚,感染板栗与日本栗,这两种栗树在与栗疫病菌多年的共演化之下,已对其具有一定抗性[8]。1904年,栗疫病菌随着日本栗木材的进口而传入北美洲[9][10],迅速在美国东海岸多处造成感染,一位名叫Herman W. Merkel的林务员首先发现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的栗树遭到感染。1905年,美国真菌学家威廉·默里尔分离并发表了本种真菌,将其归入间座壳属,命名为Diaporthe parasitica[11]。至1940年左右,美国大多数栗树都被栗疫病菌感染,约40年内美国逾40亿棵栗树遭到毁灭[12]。
1930年代起,麻州等处开始复育栗树的计划[13][14],美国栗树基金会等组织大规模栽种剩余、对栗疫病菌具抗性的少数栗树,期望将栗树分布恢复到20世纪初的规模[15],并将美洲栗和板栗与日本栗杂交以产生对感染抗性更强的杂交种[16]。
栗疫病菌可产生有性的子囊孢子与无性的分生孢子,并随风或藉雨水传播,主要感染组织为树皮内侧与形成层[17],可将树枝与树干的树皮组织杀死,破坏植物的水分与无机盐运输而导致其凋萎。但栗疫病菌一般不感染根部,因此许多栗树上部被感染后根部仍在,但因地上部被反复感染而无法继续生长[18]。栗疫病菌在树皮中形成的菌丝体可越冬,开春时会形成粉孢子器与子囊壳两种产孢结构,遇雨时前者会释出分生孢子,后者会释出子囊孢子[19][18]。此外孢子也可以风或昆虫、鸟类等动物散播[19][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