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柏林寺,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旧门牌号为柏林寺四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也是“京内八刹”之一。
柏林寺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东城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元 |
编号 | 6-311 |
认定时间 | 2006年 |
柏林寺创建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寺内原来有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撰写的重建碑文。明朝宣德年间重修。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胤禛为其父康熙帝庆祝六十大寿,特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康熙帝特赐“万古柏林”匾额,悬挂在正殿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重修,乾隆帝亲自撰写了重修碑文[1]。
该寺后部在清朝曾为佛学院。中华民国时期,曾被用做陆军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处曾被用做北京图书馆分馆。1988年初,改为文化部干部学院。如今,该寺主要建筑保存基本完好。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柏林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大约为2.4万平方米。建筑分为三路,共有五进院落。中路为主要殿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佛殿、维摩阁(又名大悲坛)[1]。
西路是行宫,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敕建。如今存有两组院落,各为两进。前组的主院是回廊式院落,有歇山式垂花门,出三踩斗栱,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后出廊。后院正房都是五间,前后有甬台相连。院内的建筑都是过垄脊硬山屋顶,灰瓦屋面[1]。
东路是僧侣生活区。主体建筑原来是斋堂,但改建为方形殿堂的时间不详,此建筑在近代严重残毁,1994年根据故旧的回忆,并照顾现代使用功能,在原基础上建成一座二层楼阁。楼阁平面呈方形,一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外有周围廊,上出腰檐,檐下饰有旋子彩画;二层面阔五间,四周有木栏杆,通开槛窗。屋顶是攒尖顶[1]。
根据记载,柏林寺西部原为禅堂,但是禅堂的具体位置现已无考[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