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鹬

鹬科鹬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鹬

林鹬学名Tringa glareola)又名鹰斑鹬,为鹬科鹬属鸟类。是一种小型涉禽。这是一种欧亚物种,是shanks(长腿鹬)中体型最小的,它们是一种中等大小、腿部较长的涉禽,主要栖息在淡水湿地环境中,与其他类似物种的海洋或沿海栖地不同。

事实速览 林鹬, 保护状况 ...
林鹬
Thumb
摄于 班加班德野生动物园, 孟加拉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 鹬科 Scolopacidae
属: 鹬属 Tringa
种:
林鹬 T. glareola
双名法
Tringa glareola
异名

Rhyacophilus glareola (Linnaeus, 1758)

关闭

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香港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2]

Tringa glareola

分类学

林鹬最早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他出版的《自然系统》第十版自然系统中正式描述,并赋予现行的双名命名法名称Tringa glareola[3] 林奈引用了他自己于1746年发表的《斯韦西卡动物群》(Fauna Svecica)[4] 他将模式产地指定为欧洲,但现在被限制在瑞典。[5] 这个物种被认为是单型种,没有公认的亚种[6] 属名Tringa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于1599年根据古希腊语trungas,给予林鹬新拉丁语名称,这是一种“画眉鸟大小、臀部白色且会上下摆动尾巴”的涉水鸟,亚里士多德曾提到过。种名glareola来自拉丁语glarea,意为“砾石”。[7]

描述

林鹬类似于前述的白腰草鹬T. ochropus)或孤鹬T. solitaria)的长腿、更纤细的形式,但它有较短、较细的,棕色的背部和较长的黄色腿。林鹬与白腰草鹬的区别在于它的白色臀斑较小且对比不强,而孤鹬则完全没有臀斑。[8] 然而,林鹬与这两个物种并无密切关系;它的最近亲是赤足鹬T. totanus),它与小青足鹬T. stagnatilis)共享姊妹群关系。这三个物种是由腿部呈红色或黄色的小型长腿鹬组成,繁殖羽毛呈现上部淡棕色(带有一些较暗的斑点),胸部和颈部有一些较小且分散的棕色斑点。[8][9]

分布与栖地

林鹬在副极地气候地区的湿地繁殖,从西边的苏格兰高地,一直到欧亚大陆古北界。它们会迁徙非洲南亚(尤其是印度)和澳大利亚迷鸟曾被观察到远至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在密克罗尼西亚,它是帕劳马里亚纳群岛的常客,有时会看到多达32只鸟的群体;在瓜加林环礁马绍尔群岛大约每十年会观察到一次。林鹬也会在东亚的西太平洋地区及某些太平洋群岛之间出现,时间大约在10月中旬至5月中旬之间。[8][10][11][12] 在20世纪50年代,向西扩展的趋势促使了一个小型常驻繁殖群体在苏格兰的建立。这个物种通常在迁徙和越冬期间出现在淡水栖地及其周边。

行为与生态

成熟的林鹬会在8月至12月间换羽,更换所有的初级羽毛,而幼鸟则会在12月至4月间更换若干根外侧初级羽毛,这个时期更接近它们从非洲出发的时间。年轻鸟类在换羽和补充能量的时间安排上,比年长鸟类更具弹性。积累了约50%瘦体重的燃料负荷后,成鸟和未成熟鸟类可以一口气飞行2397至4490公里的距离。[13]

繁殖

林鹬主要在地面筑巢,或会重新利用其他鸟类的废弃巢穴,如田鸫Turdus pilaris)。[8] 它们在3月至5月之间产下四枚淡绿色的蛋。这些蛋由两性共同孵化,从最后一枚蛋开始计算。蛋会在22至23天后孵化。初期由双亲共同照料,但雌鸟通常会在几天后离开。幼鸟能够自行觅食。幼鸟大约在30天大时会长出飞羽。[14]

食物与觅食

它们通过用喙在浅水中或湿泥中探寻食物进行觅食,通常在湖岸或河岸等地区,主要食用水生昆虫甲壳类动物节肢动物、各种蠕虫和其他小型猎物。[15]

保育状况

林鹬是非欧亚迁移性水鸟协定(AEWA)适用的物种之一。由于全球总体种群稳定且健康,它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1][16]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