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香港法定古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英语: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位于香港九龙长沙湾东京街41号,属于香港法定古迹。古墓中的砖上写有“大吉番禺”, 一些学者例如萧国键、吕沛铭认为墓中主人应为当时的贵族或官员,但墓中主人是谁至今仍成谜。
历史

1955年8月,香港政府为应付市民对公共房屋的需求,计划在李郑屋村兴建李郑屋邨徙置大厦。当建筑工人于同年8月9日进行山坡夷平工程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东汉墓穴[1][2][3],当时更有人抢夺古物,以致于需要警察拔枪阻止[4],但仍有部分文物因而被盗去,包括被小贩变卖的花瓶[5]。香港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于是带领学生前往研究发掘[6],时任台湾大学文史系教授董作宾亦应邀参与研究掘出的古物[7]。据当年的老街坊回忆,在汉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筑工人用外衣包着古物运离现场。[8]参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学家评估后,市政局加建了钢筋水泥硬壳,以保护汉墓免受风雨侵蚀。汉墓后来由市政局接管,1957年6月21日开放予公众参观,并由华民政务司麦道轲主持揭幕[9][10][11],墓内的出土文物都陈列在汉墓旁的展览馆内。1983年8月20日至9月底期间,香港博物馆(现为香港历史博物馆)整理古墓的文物作为公开展览[12][13][14][15][16][17]。1988年12月,李郑屋汉墓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18]。
至于墓主身份就众说纷纭,一直是个谜,有学者认为是盐官。资深旅行家,同时也是民间历史学者的吕沛铭先生则认为是东汉末年的避难贵族[19]。
由2005年1月起,为纪念汉墓出土50周年,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进行一系列的复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顶部加建一个使用聚四氟乙烯物料制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渗漏,减低被侵蚀的机会,耗资达$100万港元。墓室过去都没有采取过任何措施去保护它,在1970年代的香港教科书所见,当时的墓室外围亦只是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直至到1990年代后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护设施,并在墓内装设控制湿度的装置。现今汉墓的墓室并不对外开放,但是市民可以透过墓室门的玻璃,一睹这个建于东汉时期的墓室的内部情况。
建筑

根据考古学家推断,该墓建于东汉时期。于汉墓中出土了58件文物,当中包括至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陶屋模型和各种陶器及青铜器等。然而,汉墓中并未发现任何骸骨。
汉墓的布局为十字形,一共有4个墓室,分别为前室、后室、右耳室及左耳室。中部为穹窿顶。入口墓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坏。
墓室属砖室墓,由平均长40厘米、阔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砖块砌成。大部分墓砖为素面,但有部分砖块的侧面刻有10多种花纹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历”及“薛师”。“薛师”可能是制造墓砖的工匠的名字[20]。
展览


汉墓现时已成为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一个博物馆。由于需要稳定汉墓内的温度和湿度,墓室并不对外开放,但参观者可透过装嵌在墓道门口的玻璃墙窥探墓室内部情况。而汉墓旁边的展览馆。除了展出从汉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铜器外,还设有“李郑屋汉墓”和“华南汉文化”两个展览,以文字、照片、地图、照片和模型等辅助展品,介绍汉墓的地理环境、发现经过和墓室结构。
-
李郑屋汉墓
-
汉墓入口
-
博物馆的一隅
-
陶鼎
-
陶屋模型
交通
交通路线列表 |
---|
九龙新界巴士 过海隧道巴士 |
延伸阅读
- 香港历史博物馆编:《李郑屋汉墓(该馆,2005年10月,ISBN 962-7039-53-5)
- 吕沛铭《李郑屋汉墓》2005年8月(来源:正刚旅行队《旅行家》年刊)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