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邦华(1574年—1644年),字孟暗,号懋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明末政治人物。

生平

Thumb
李邦华行书手札

生而早慧,受业于同里的东林党元老邹元标[1][2],后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与父李廷谏一起中式癸卯科江西乡试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李邦华取得甲辰科第三甲进士,授泾县知县。任内,他实行常平社仓保甲诸法[3],在大灾之年大举赈济救活六万余人,又濬水利、兴学校、捐义田、靖剧盗,后经行取被朝廷擢升为山东道监察御史[4]。当时朝士多诋毁顾宪成,邦华为之辩解,遂被指为东林党人。[5]期间,邦华奏陈法祖用人十事,但没有得到万历帝回应。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以疾归里,那时候他老师邹元标被指为东林党魁,李邦华为人好辨黑白是非而多得罪人,有朋友劝邦华应该要转向奉承齐楚浙党以避祸,邦华则回答说“宁为偏枯之学问,不作反复之小人”,于是更加被人忌恨[6]。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起为山东布政使司参议,迁光禄寺少卿。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五月,以病请辞下野。[7]

天启元年(1621年),满洲女真崛起,辽东告急。二年(1622年),受东林党人邹元标方震孺推荐[8][9],朝廷先征召李邦华为山东海右道参议[10],不久后累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当时天津军镇新立,庶务草创,李邦华到任后躬勘海道要害,极力整饬军务,最终使得天津成为诸镇之冠[11]。任内山东正值徐鸿儒作乱,贼兵围攻景州,李邦华成功用奇兵斩俘四千多人[12],升兵部右侍郎。后来杨涟等东林党人被陆续逼害,李邦华也因阉党怀疑他要和孙承宗清君侧,因而被阉党削籍[13][14]。后来,李邦华被阉党罗织列入《东林点将录》之中,名为“地勇星病尉迟兵部右侍郎李邦华”。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起为工部右侍郎。不久在东林党人瞿式耜推荐下[15],改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任内曾经为死去的东林元老邹元标请求赐葬赠荫[16]。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改为兵部尚书,综理京营戎政。李邦华一年进行两次考察,成功“汰京军虚冒者四千五十余人”,又淘汰老弱千人,京军缺非年壮力强者不再收录;惩治了积猾贪污的掾史[17],每年节省京营不必要开支二十二万石[18];任内又整顿器械[19]、严打滥借军马[20],在他治下京营史称“戎政大釐”、“营帑遂裕”。后来清兵入塞,史称己巳之变,李邦华知道后亲自捐钱造炮车及诸火器,又请命亲自出守监军。当时总督京营的襄城伯李守锜和李邦华不和,其他利益受损的小人亦怨怨邦华[21],因此当李邦华手下的京营炮兵不慎误击德胜门的满桂友军时,言官们便交章弹劾李邦华,最终李邦华被罢官而去[22]

崇祯十二年(1639年)四月,起用为南京兵部尚书,重定营制,汰不急之将。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抵九江,正好遇上左良玉溃兵,他声称缺乏粮饷打算要直接进入南京“寄粮”就食,南京文武官员皆大惊失色,百姓一晚之内逃跑数次。李邦华叹道“中原安静土,东南一角耳。身为大臣,忍坐视决裂,袖手局外而去乎”,于是写信给左良玉责以大义,又权宜发九江库银十五万及粮食六个月,单骑入左良玉军中安抚慰劳兵士,左良玉及部下皆感动并誓言杀贼报国。崇祯帝听闻后大喜,嘉奖了李邦华的举动,当君臣面见时“温语如家人”。[23]。出任左都御使期间,他改进了御使出巡的制度,又罢黜了冒滥和贪污的御使,使得都察院官员自此“畏法”[24]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李邦华请崇祯帝固守京师,未得反应。又曾经举明成祖北征而留时任太子明仁宗留守南京为例,建议让皇太子监军南京,但同样未得皇帝反应[25]。不久后,又推荐袁继咸张国维路振飞等“差有方略堪御贼”,而史可法“饶忠胆,南方当耑委之”,但未得答复[26]。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国公(文天祥)祠[27],十九日,内城亦陷,李邦华向文天祥的牌位三鞠躬,并说:“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泉矣。”又有诗曰:“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遂投缳而死[28]。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清朝时赐谥忠肃

家族

出自唐忠武西平郡王李晟之后。祖父李秀,赠南京刑部浙江司主事。父李廷谏(1553年-1641年),字信卿,号文源,万历庚子举人,甲辰授广德州学正,戊申迁国子博士,壬子量移大理评事,改南京刑部浙江司主事,晋郎中。以子李邦华贵,累封兵部尚书,阶资政大夫。生五子:长子李邦华;次李邦英,曲靖府推官;次李邦藻,邑诸生;次李邦著,拔贡生;次李邦蔚,邑廪生。[29]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