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一部集中国16世紀以前本草學大成的著作,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定稿,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作者為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李時珍。此著收录于《四庫全書》,為子部醫家類。 《本草綱目》從完稿至刻印歷十餘年。李時珍到過蘄州、黃州和
中药中藥,古称本草,台語又稱漢藥(hàn-io̍h),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药物。由於其來源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植物類藥比例最多,使用也最普遍,自古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古代眾多典籍和文獻資料均以本草命名,如明代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藥涵義廣泛,主要分為中药材(中草藥和中藥飲片)和
新修本草显庆三年(658年),右监门府长史苏敬向唐高宗进表请修本草,高宗下令组织了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孔志约等22人与苏敬同编新本草,“普颁天下,营求药物”,从唐显庆二年(657年)开始编写到唐显庆四年(659年)正月使其成书共历时两年。全书共54卷,分为三部分:正文、药图和图经。《正文》即通称《新修本草
龙葵 (植物)和澳大利亚。 龙葵一名始见于《药性论》,异名有苦菜(《唐本草》)、苦葵、老鸦眼睛草、天茄子(《本草图经》)、天茄苗儿(《救荒本草》)、水茄、天泡草、老鸦酸浆草(《本草纲目》)、天泡果(《植物名实图考》)等。 龙葵全草及根、种子可入药。 龙葵提取物有抗炎作用。 《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本草纲目》:苦微甘,滑,寒,无毒。
臭橙本草和名(日语:本草和名)》中,曾對其記載有「枸櫞」、「和名加布知」等的記述,直到現代,從和歌山縣到三重縣的地區,仍將其稱為「かぶち」。此外,1603年(慶長8年)左右出版的《日葡辭書(日语:日葡辭書)》中記載了葡萄牙語「Cabusu」,而在1709年(寶永6年)出版的貝原益軒的《大和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