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因坊察元(1733年—1788年1月23日),本间宫法名日义,生于武藏国幸手郡平须贺村[注1],与其师本因坊伯元同乡[参2]日本江户时代围棋棋士。九世本因坊,七世名人碁所,被称作“棋道中兴之祖”[参3][参4]

Quick Facts 本因坊察元, 全名 ...
本因坊察元
全名本因坊察元
出生1733年
日本武藏国幸手郡[参1]
逝世1788年1月23日
日本
国籍日本
师从本因坊伯元
名徒本因坊烈元河野元虎
山本道左水谷琢元
段位名人(九段)
所属本因坊家
Close
Quick Facts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本因坊 察元
假名ほんいんぼう さつげん
平文式罗马字Hon'inbō Satsugen
Close

生平

胸怀大志

察元父亲名为间宫又左卫门,家中从事农业[参3][参1]。少时前往江户拜于八世本因坊伯元门下;之后棋力增长,六段的伯元与之分先也下不太赢,但是察元并没有要求改变手合[参4]。1754年4月伯元病倒,察元于同年8月被立为迹目,9月伯元去世。伯元遗嘱表示察元与之分先已久,因此希望官方给予察元六段手合[参5];在长老井上家家督春硕因硕陪同下登城,表现局促䩄腆,老中松平左近将监日语松平武元同意察元继任为九世本因坊,棋力六段;隔年开始出赛御城碁[参3][参6]

由于本因坊家连续三世皆早逝、棋力仅六段,察元胸怀大志,希望恢复四世道策五世道知两世名人时的荣景,因此表现的十分积极[参1][参7][参6]。察元当时已有上手(七段)棋力,需要透过对局来证明自己的棋力,以便升段;但当时棋四家极少来往,仅一年一度的御城碁能够对弈;因此察元拜会其他三家,希望成立围棋研究会,大家常常对局,借此增进围棋发展与进步;其他三家虽口头答应,最后却无实行[参3][参5][参6]

研究会成立失败,1756年察元在取得先辈七世本因坊秀伯好友、安井家家督春哲仙角(六段)同意升段下,前往井上家希望获得因硕同意;经过几次交涉,因硕提出条件:察元若升上手,则因硕两门徒迹目春达(五段)、林家家督转入门入(六段)皆需一起升段;遭察元驳回,认为对林门入五胜一败,对春达则从未对弈,因此不愿与之一起升段。春达则提出察元升上手,因硕升半名人日语準名人(八段)的条件,察元亦驳回。最后因硕派春达与察元以先相先进行对局,春达执黑两胜两负,察元执黑一局胜,春达仅下五局便停弈。1757年4月察元与因硕争论后,提出若是反对将与因硕争碁,终于获得因硕的同意升上上手[参3][参7][参5][参6]

名人碁所

察元逐渐独步天下,因硕也下不太赢他,察元渐渐表现出卓落不羁、一世睥睨的姿态,甚至还缺席重要的御城碁[参3]。1764年察元与因硕共同晋升升半名人,因硕认为自己为长老,不该与后辈一同升段,但察元以其对局战绩反驳[参3][参7][参5][参6]

1765年察元升半名人仅一年,便开始申请名人碁所的活动,开始拜会其他三家;林家新任家督祐元门入为道知徒弟的长子,因此同意;但此次安井仙角则反对,认为察元太过年轻应再等两三年;因硕则回应等察元四十岁再提出申请[参3][参7][参5][参6]。察元于是直接写信给主管围棋的寺社奉行,1766年在老中裁定下,寺社奉行久世大和守日语久世広明宣布察元与因硕进行二十局赛日语番勝負争碁[参3][参1][参7][参5][参6]

争碁首局定为该年御城碁,根据规矩,需下为和局,因此双方均不愿持黑[注2];依照历年御城碁纪录,该由因硕持黑;但因硕认为此为争碁,不该用昔日纪录延续,最后在林门入建议下抽签,因硕抽到持黑[参3][参6]。由于因硕年事已高,争碁中甚至病倒;在首局和棋后,察元连胜五局,提出降级要求;因硕认为应该是净胜六局时才降级,察元则举出古代例子,应为净胜四局就降级,因硕认为如此该在连胜第四局结束后就降级,察元当时没有提出而下第六局,显然是认为净胜六才降级;两人争论不休,争碁也因此停弈[参3][参1][参7][参5][参6]

1767年察元见因硕不愿续弈,直接写信给寺社奉行,以因硕被降级为由要求升为名人;经过老中与寺社奉行讨论后,察元晋升为名人[参3][参1][参5]。根据历代规矩,升为名人便会跟着担任碁所;但此时井上迹目春达、安井仙角与迹目仙哲联名提出争碁申请,并以昔日本因坊道悦挑战已任碁所的安井算知为先例,察元认为此三者棋力与实力与之相差太远而不愿争碁,两方不断争执[参3]。此时又遇上御城碁,根据以往规矩,名人碁所不用下御城碁或是自己选对手,但察元仅为名人而非碁所,安井、井上家认为若是对上,是反击的好机会,也可趁机提出争碁;但此次将军德川家治亲自观战[注3],指定察元与林门入对局;并询问察元:初代本因坊算砂围棋、将棋均擅长,察元是否会将棋;察元回报将棋二段,将军对此甚为满意[参3]

从察元升上名人后,与安井、井上家的争论持续著,双方不断写请愿书给官方,察元甚至写了十几封[参3][参1][参5][参6]。终于在三年后1770年,老中召见察元登城,寺社奉行土屋能登守日语土屋篤直授予碁所证书。四天后察元立二十一岁六段的徒弟山本烈元为迹目获得许可。晚年另收了河野元虎山本源吉等天才为弟子,尤其元虎还以外家身份获得同意参加御城碁。[参3][参1][参6]

自道策遗训,要求每位本因坊家家督继位时,均要前往京都参拜发源地寂光寺中的算砂之墓。察元升为名人后,认为复兴本因坊家,功劳甚大;从江户经东海道前往京都的队伍,以法眼日语僧位等级、等同大名的大阵仗,并拿出本因坊家传家之宝、当初德川家康赐予算砂的长柄朱伞和网代舆笼,极尽奢华,花费掉本因坊家一半的积蓄[参3][参1][参7]

1788年1月23日察元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葬于本因坊家历代墓所江户本妙寺日语本妙寺 (豊島区)[参8][参9]。2003年于幸手市平须贺外郷内共同墓地发现察元的墓[参10],2008年被指定为幸手市的文化遗产[参11]

评价、影响

自道知时代后期,四家于御城碁已不见用心,甚至发生作棋[参12][参7][参5];道知死后,本因坊家处于黑暗期,棋界陷入低潮时期,至察元终于结束[参13][参6][参14]。察元积极夺取名人的行动虽然造成各家的紧张,却使各家重新奋起努力,并使将军自喜欢将棋重新转换为围棋,因此被称作“棋道中兴之祖”[参3][参1][参7][参10]。然而由于其过于谋求名人之位,不顾长辈颜面[注4]、自视甚高缺席御城碁,以及不惜与昔日盟友安井家反目,和担任名人后造成奢华风气直至元丈时期,因此也遭受到批评[参3][参5]

其他

争碁结果

  1. 1766年 和局
  2. 1766年 察元 黑八目胜
  3. 1766年 察元 白二目胜
  4. 1767年 察元 黑13目胜
  5. 1767年 察元 白二目胜
  6. 1767年 察元 黑11目胜

[参3][参4]

历年御城碁成绩

  • 1755年 对井上春硕因硕  黑四目胜
  • 1756年 对安井春哲仙角  白三目败
  • 1757年 对井上迹目春达  白三目败
  • 1758年 对安井迹目仙哲  白二目胜
  • 1759年 对林祐元门入   持白和棋
  • 1760年 对井上春硕因硕  白五目败
  • 1761年 对井上春硕因硕  黑五目胜
  • 1764年 对井上迹目春达  持白和棋
  • 1765年 对井上春硕因硕  黑五目胜
  • 1766年 对井上春硕因硕  持白和棋(争碁第一局)
  • 1767年 对林祐元门入   授二子四目败
  • 1768年 对井上迹目春达  授二子二目败

[参15]

历年御好碁成绩

1763年出现首次御好碁,由井上春硕因硕与酒井石见守对局,御好碁为非正式的余兴碁,通常由将军或想观棋的大官指定。

  • 1768年 对酒井石见守日语酒井忠休   授四子六目败
  • 1769年 对酒井石见守   授四子一目胜
  • 1770年 对酒井石见守   授四子四目败
  • 1771年 对安井春哲仙角  授二子中盘败
  • 1773年 对井上春达因硕  白中盘胜
  • 1774年 对本因坊迹目烈元 授二子六目败
  • 1776年 对井上迹目因达  授二子中盘败
  • 1777年 对坂口仙德日语坂口仙德    授二子中盘败
  • 1778年 对津轻良策    授六子四目败
  • 1780年 对酒井石见守   授三子中盘胜
  • 1782年 对林祐元门入   白四目胜
  • 1784年 对安井仙知仙角  授二子中盘败

[参15]

生涯名局

争碁第三局

此局为与春硕因硕名人争碁的第三局的终局情势,春硕执黑。春硕开盘失了势,之后努力追赶,双方表现精彩,最后白二目胜。其中因为春硕生病,这局下了快一个月,打挂了七次[参16][参4][参6]

生涯杰作

此为察元1768年当上名人隔年,还没担任碁所时,与井上家迹目春达授二子所下的御城碁,图为最终情势。最后黑二目胜,察元喻此为毕生杰作[参17][参4][参6]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