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庙本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庙本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曲阜孔庙,是祭祀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本庙[1],位于孔子故里、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曲阜城内,又称“阙里至圣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经两千四百余年而祭祀不绝,是中国渊源最古、历史最长的一组建筑物[2],也是海内外数千座孔庙的先河与范本,和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1]
曲阜孔庙及孔府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 |
坐标 | 35°35′45″N 116°59′04″E |
分类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金至清 |
认定时间 | 1961年3月4日 |
曲阜孔庙以其规模之宏大、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2],现为世界文化遗产[3]、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
曲阜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孔子的弟子将其“故所居堂”立庙祭祀,庙屋三间,内藏衣、冠、琴、车、书等孔子遗物。至汉初,已历二百余年。[4]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高祖刘邦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5]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元始元年(1年),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6]。自此,孔庙愈受重视。东汉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过阙里,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7]。永兴元年(153年),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以记。后汉末年,天下大乱,“百祀堕坏”,孔庙颓败。[8][9]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虽然玄学兴起,佛教盛行,孔子的尊崇地位却未受到太大影响[10]。魏文帝“令鲁郡修起旧庙”,并安置吏卒百户守卫;又在庙外广修屋宇,以居学者[9]。西晋末造,“五胡乱华”,“庙貌荒残”。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大力维修孔庙,首次为孔子及弟子塑像[11]。此后,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和梁太平二年(557年)孔庙均得到修葺,但庙宇形制无改。[12]
隋唐以降,朝廷提倡儒学,孔庙面貌随之改观。隋大业七年(611年)曲阜县令陈叔毅重修孔庙[13]。唐初,朝廷在国都长安的国子监修建周公庙和孔子庙各一座,且令各州县皆立孔庙。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诏修曲阜孔庙。乾封元年(666年),因旧庙简陋,高宗令兖州都督霍王李元轨“改制神宇”,对孔庙进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改建[14]。开元七年(719年),兖州刺史韦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孙、褒圣侯孔璲之等又“树缭垣以设防”[15]。大历八年(773年)兖州刺史孟休鉴、曲阜县令裴有象新建庙门[16]。咸通十年(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孙、鲁国公、天平军节度使孔温裕奏请朝廷,献私俸修葺庙宇。唐代的孔庙已初具规模[17],对庙宇的修葺共有五次。[18]
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祖立国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诏增修庙宇,建隆三年(962年),又诏祭孔庙,用一品礼,庙门列十六戟。[19]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过曲阜拜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次年又“颁孔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四年,诏令各州皆建孔庙;五年,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颁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宋代对曲阜孔庙增修达七次。建隆元年(960年),诏增修祠宇。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太宗“乃鼎新规,革旧制”,对孔庙进行修缮。新成的孔庙,“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洞开,层阙特起,“回廊复殿,一变维新”[20]。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大理寺丞孔道辅奏言:“祖庙卑陋不称,请加修崇”,朝廷奏准并遣之以官钱监修孔庙。五年(1021年),孔道辅“又请得封禅行殿余材”,扩大孔庙旧制。经过扩建的庙宇,前后四进院落,东、中、西三路并行[21],今之格局初步奠定。景祐四年(1037年)修建讲学堂。次年,孔道辅又于正殿之西建五贤堂。嘉祐六年(1061年),仁宗颁御书金字篆书“宣圣庙”和飞帛书“大成殿”匾额。此后的元丰、绍圣、政和年间亦曾重修孔庙。元祐元年(1086年),又添建庙学于孔庙东南隅。[22]
此后不久,金兵南侵,“庙宇与书籍俱为灰烬”。但金国上层有远见者深知,欲立足中原,必须依靠儒家思想。天会五年(1127年),金将完颜宗尧进驻燕京后,戎马未息即建太学,修国子监。天会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县“引诣圣庙”,“登杏坛,望殿火奠拜”。[22][23]金国统一北方后,进一步认识到崇儒之重要性。皇统元年(1141年),熙宗拜祭上京孔子庙。次年敕行台拨钱一万四千贯,修孔庙圣殿;四年,又命“行省降钱一万四千五百贯,发南京入作司见材,修完孔庙,创盖大成殿”。至皇统九年,大成殿竣工。正隆二年(1157年),又以羡钱修两庑及齐国公殿。此次维修,规模不大,被毁建筑尚未得到完全复建。大定十九年(1179年),衍圣公等又组织重建郓国夫人殿。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学的金章宗拨钱76400多缗,大修孔庙。此次大修,“三分其役,因旧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创者倍之”,至明昌五年(1194年)方告竣。孔庙扩展到“殿堂廊庑门亭斋厨黉舍合三百六十余楹”的前所未有的规模[24]。金代的孔庙,基本保持了宋代格局,而部分建筑规模扩大,新建大中门、棂星门,且始用琉璃瓦,殿庑均以绿琉璃瓦剪边,青绿彩画,朱漆栏槛,檐柱亦改为石质,并刻龙为饰,使孔庙规格大大提高。有金一代,孔庙总共重修四次。[25]
元、明两代,孔庙重修重建更达数十次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当时孔庙遭到雷击,大成殿等120余楹建筑化为灰烬。此次重修,总共历时五年,耗银15万两。[25]
清代对孔庙的修建达14次。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庙又毁于雷电火。“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及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调集12个府、州、县令督修,总共用时六年方才完成。[25]
综合统计,千百年来,孔庙经历多次修缮,终于达到今日九进庭院的宏大规模。[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祭孔基本取消,但对曲阜孔庙进行数次局部修缮。1957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将孔庙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曲阜对外开放。1961年,孔庙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966年11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红卫兵领袖谭厚兰在康生(一说戚本禹、林杰)的授意下,率二百余人来到曲阜“破四旧”,冲破山东省委、曲阜县委和孔庙管理处的阻拦,进入孔庙驻扎。11月11日接到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指示,不烧孔庙、孔府,可堀孔坟,遂在当地召开“彻底捣毁孔家店大会”,随后进行了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孔子与弟子塑像、神龛、匾联、供桌等皆被砸烂,部分石碑被推倒折断,孔坟中埋葬的孔氏后人孔令贻等遗体被挖出焚烧,孔庙与墓葬中的古籍与文物被红卫兵与村民洗劫一空,造成无可挽回的文物损失[27],更在中部的大中门前挖开一条通道,将孔庙截为两段。[28]
1970年,在国务院的要求下,山东省派人赴曲阜察看破坏情况。其后,大成殿、杏坛、启圣王殿、寝殿等建筑得到维修。从1984年起,曲阜孔庙恢复了民间祭孔。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祭孔活动陆续重新展开。2008年,霍韬晦教授更率领香港、新加坡逾百位儒门后学,在曲阜孔庙举行祭孔仪式。[29]
曲阜孔庙扩大至现有规模,始于宋代,今日之布局则是清雍正、乾隆年间重修后形成的。庙宇总面积约327.5亩(合13万平方米),呈狭长方形,南北长约1100米,贯彻旧曲阜县城南北,并将城池分为东西两部分。建筑模仿皇宫规制,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庙内共有九进院落,包括五殿、一阁、一坦、两庑、两堂、十七座碑亭,总共480间[1],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建于金代的一座碑亭,其后元、明、清、民国各代建筑皆有。孔庙四周,有高墙环绕,配以门坊角楼,院内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古木参天。
孔庙最南紧邻曲阜县城南门,作棂星门为正门。棂星门内,以红墙区隔南北,正中辟门,经圣时门、弘道门,组成三进院落,均为空扩庭院,松柏森森。其中弘道门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初时为孔庙正门,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世宗根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钦定其为“弘道门”[31]。再北自大中门起、同文门、奎文阁和十三御碑亭。之后从大圣门开始分为三路建筑群,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中路建筑群(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两庑等),祭祀孔子祖先的东路建筑群(崇圣门、诗礼堂、故井、鲁壁、崇圣祠、家庙等)和祭祀孔子父母的西路建筑群(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3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