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鲁卡因胺(INN:Procainamide,发音: /proʊˈkeɪnəmaɪd/)是一种Ia类抗心律失常药,用于治疗心律不整。
临床资料 | |
---|---|
商品名 | Pronestyl,Procan,Procanbid |
AHFS/Drugs.com | Monograph |
给药途径 |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口服 |
ATC码 | |
法律规范状态 | |
法律规范 |
|
药物动力学数据 | |
生物利用度 | 85%(口服) |
血浆蛋白结合率 | 15至20% |
药物代谢 | 肝脏(由CYP2D6调节) |
生物半衰期 | 约2.5至4.5小时 |
排泄途径 | 肾脏 |
识别信息 | |
| |
CAS号 | 51-06-9 |
PubChem CID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KEGG | |
ChEBI | |
ChEMBL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000.072 |
化学信息 | |
化学式 | C13H21N3O |
摩尔质量 | 235.33 g·mol−1 |
3D模型(JSmol) | |
| |
|
普鲁卡因胺在1951年由百时美施贵宝研制成功。[1] 它在1950年6月2日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以Pronestyl的商品名上市。[2]
普鲁卡因胺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能够阻断钠通道,抑制钠离子(Na+)内流(还可能抑制钾离子内流),从而延长心脏动作电位。这使得传导变慢,最终动作电位的上升速率减小,导致QRS复合波变宽,心律不齐得到缓解。[3]
普鲁卡因胺能用于治疗所有的心律不齐,包括了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例如心房颤动(但这种情况下不是最佳选择)。[4] 它还被用于治疗预激综合征,并能够延长旁道的不应期。[5]
普鲁卡因胺能够口服、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当静脉注射时最开始应采用负荷剂量,但必须注意不要引起低血压。负荷剂量为100mg,在五分钟内注射完;最大剂量则是17mg/kg。当心律不齐被抑制、低血压症状出现、QRS复合波变宽50%或以上,以及最大剂量达到的时候则停止用药。
普鲁卡因胺的主要代谢产物是N-乙酰基普鲁卡因胺(NAPA),该物质抗心律不齐能力与原药几乎相同。[6] NAPA的生物半衰期大约是普鲁卡因胺的两倍,因此它在缓慢注射药物的时候有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胞内浓度,引起低血压。[7]
副作用包括皮疹、肌痛、超敏反应(发热与粒细胞缺乏症)、药源性红斑狼疮(尤其对于慢乙酰化者),[8] 及药物本身引起的心律不齐。其中药源性红斑狼疮相对于其他药物来说较为常见,原因是普鲁卡因胺的治疗使人体产生自身细胞结构的抗体。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