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兵部尚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朝兵部尚书,是中国明朝六部兵部的最高级长官,雅称为“大司马”,负责掌管全国卫所军官的选拔授予、训练、车辆、武器管理等政令[1],为正二品[2]

明朝兵部尚书中,有指挥京师保卫战于谦,有指挥宁锦之战袁崇焕,以及明亡后抵御清朝部队的史可法,也有投降清朝的洪承畴等人。永乐迁都后,明朝设置南京六部,多半为虚衔,不过南京兵部尚书负责旧都金陵的防守工作。

沿革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设置兵部。洪武六年,增设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各一人,并在总部、驾部、职方部这三个部门各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两人,隶属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罢黜宰相与中书省[3],并仿照《周官》六卿之制,直属六部,并各设尚书、侍郎各一名。每部分四属部,每属部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次年,增试侍郎一人。洪武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洪武二十九年,定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皆称清吏司[4]景泰年间,增设尚书一人,协理部事。天顺初年罢免。隆庆四年,添注侍郎二人,后罢免。万历末年重设[5]

明朝,兵部尚书、或侍郎或都察院右都御史参与协理京营戎政,掌管京营操练。永乐年初设置三大营(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总属武将。景泰元年,设提督团营,命兵部尚书于谦兼领,之后罢去。成化三年,再设,以本部尚书或都御史兼任。嘉靖二十年,命尚书刘天和辍离部务,另给关防,专理戎政,之后改由兵部侍郎协理戎政。万历九年裁革,十一年复设。天启初年,增设协理一人,后革除。崇祯二年,再设,以庶起士刘之纶为兵部侍郎担任[6]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