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2.6131943177226°N 120.264364135353°E
旗后礮台即旗后炮台,是位于台湾高雄市旗津区旗后山上的炮台遗址,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为二级古迹,后在民国108年(2019年)文化部公告升格为国定古迹[1]。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满清击败明郑,开始统治台湾,及拨调水师把总一员,兵一百名驻扎打狗仔的旗后,旗后昔日除渔业与商港机能外,也因为其为控制打狗港进出门户而成为满清在台湾的军事要地,根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凤山县志》所记载,当时旗后汛有炮台一大座,安置中国式大炮六门,后在道光廿二年(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清廷后于旗尾山筑炮台一座以强化当地的防备[2]。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军以琉球漂流难民被杀事件为借口登陆恒春,即“牡丹社事件”,为扼守打狗港整体安全,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来台加强海防,乃先后派准军统领唐定奎、副将王福禄聘英籍教官哈务德(J. W. Harwood)四品总教习,依地形高度督造旗后(威震天南)、哨船头(雄镇北门)两处炮台,后再规划筹建大坪顶炮台,三处要塞的土建工程由当时长期驻守凤山县的淮军施工,后而成为共扼打狗港地区中、低射程火炮的战力要塞。[3][4]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旗后炮台配置四门英制八吋阿姆斯壮后膛炮[5],1895年(光绪21年)2月1日,旗后炮台游击万国标升任副将[6]正办理交接时,炮台约1公吨的本地制火药爆炸,爆炸原因不明,导致炮台护墙多处龟裂、约有百名士兵丧生,刘永福后则奏劾相关8人军官,并斩首4人,万国标被后遭到撤职[7],由刘成良(刘永福义子)接任负责防务,领导修复炮台。然而此后因应乙未战争,在10月15日清晨6时55分,日军吉野号防护巡洋舰率秋津洲号防护巡洋舰等战舰于旗后外海炮击,旗后炮台的门额“威震天南”遭到吉野号击中而损毁。而在日军炮击之前,指挥官刘成良已于清晨4时只身前往安平。炮台因无人指挥仅发射5发炮弹。至下午2时30分,日军登陆后则迅即占领无人防守的炮台[8]。并在1896年1月对于炮台进行详细调查及测绘,留下准确的位置图。
日治后期,因应太平洋战争因素,日军将炮台改置成高射炮阵地,将原置放在炮台的大炮清除,并增筑数座碉堡,二战后该地区则由国军驻守,并设置机枪堡、碉堡、营舍、隧道等处哨点,由于长期为军事管制区,同时也因现代化的战争型态改变,使得炮台的功能不再而逐渐倾颓。1988年,国军与市府、民意代表曾就旗后山等军事空间开放事宜进行协调,将旗后山部分设施及用地拆除交接予高雄市政府[9],1991年,炮台开始经高雄市政府进行修复工程,并在1995年正式完工,炮台得以恢复大部分原貌,目前则正式开放民众参观,并在2019年升格为国定古迹。[10][11]然而也有部分墙面遭到游客涂鸦,导致古迹受到破坏的情况发生。[12]
旗后炮台为中西式合璧式炮台,格局呈“目”字状形式构造,炮台共分为三大区域,北区为操练场,中区为指挥区,南区装设大炮,厚墙的内侧则为兵房,兵房上有四座炮座,过去西侧安置两尊大炮,南北边各安置一尊,原上另设置铺设轨道,可架大炮之铁轮。[13]营舍设在炮台墙垣的内侧,以铁、水泥及红砖为主要建材,并以密集的木梁与厚实的铁水泥层构成。地面砖砌踏阶则以花式图案铺砌,操场西侧的空间设置一座灰泥砌筑的翘头案,具有祭祀用处。[14]
旗后炮台的营门有二处,原主入口朝东南方,西边则有一小侧门,主入口在方位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营门以中国式八字门为设计,门额横楣题“威震天南”[注 1],两边门墙上以砖砌成样式不同的“囍”字,营门经修复后,在乙未战争被日舰毁损的门额字体则依据古照片“天南”二字恢复,以存历史之真。[2][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