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派(希伯来语:ההיסטוריונים החדשים;英语:New Historians),是以宽松定义的以色列史学学派。该学派论点挑战以色列历史的传统版本,包括以色列在1948年巴勒斯坦大灾难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阿拉伯人讨论和平的意愿。1988年,新历史派史学家班尼‧莫里斯创造该术语。据《纽约时报》,新历史派的史家们一直致力推进巴勒斯坦的和平进程。 [1]
新历史派的史料主要来自以色列政府文件。在以色列建国30年后,这些文件陆续解密。[2] 1980年代,班尼‧莫里斯 、伊兰‧帕佩、施来姆和Simha Flapan等4人引领新历史派学潮。许多历史学家和历史社会学家也参与了运动,如汤姆·塞格夫、Hillel Cohen 、巴鲁克·金默林、乔尔‧密铎、Idith Zertal和施罗默·桑德。[3][4]
新历史派最初受到大众排斥,但最终1990年代的以色列取得了合法性[1],影响了后犹太复国主义。
主要论点
施来姆描述新历史派与所谓的“官方正史”的差异为下列几点: [5]
- 官方版本称,英国试图阻止犹太国家的建立;新历史派称,英国其实是试图阻止巴勒斯坦国的建立。
- 官方版本称,巴勒斯坦人是自愿逃离家园的;新历史派称,巴勒斯坦难民是被强制驱逐。
- 官方版本称,权力平衡有利于阿拉伯人;新历史派称,以色列在人力和武器上都具有优势
- 官方版本称,阿拉伯人有一项协调一致的计划,以摧毁以色列;新历史派称,阿拉伯人内部是分裂的
- 官方版本称,阿拉伯国家的不妥协态度是破坏和平的原因;新历史派称,以色列应对将以巴冲突带进“死胡同”负主要责任。 [6]
帕佩暗示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打算清洗大多数巴勒斯坦人;莫里斯认为,清洗发生在战争最激烈的时期。新历史派历史学家认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对以阿冲突和巴勒斯坦困境负有各自责任。 [6]
参见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