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喀岛蓝额鹦鹉(学名:Vini diadema,台湾作新喀里吸蜜鹦鹉),又称新喀吸蜜鹦鹉,是新喀里多尼亚美拉尼西亚特有及可能已灭绝的一种吸蜜鹦鹉。
新喀岛蓝额鹦鹉约长18-19厘米,尾巴尖而幼长,长约7-8厘米。双翼幼长,唯一的标本长约91毫米。它们的脚长16毫米长。由于它们体型细小,很难观察到它们。
雌鸟全身呈绿色,冠呈深紫蓝色,大腿呈深蓝色,面部呈黄色,臀部呈红色。尾巴表面呈绿色,下面呈橄榄黄色。两侧有四条红色的羽毛,上有黑斑,底端呈黄色。喙呈橙红色,瞳孔及脚可能呈深橙色。[2]雄鸟未有纪录,估计面部、下身及臀侧都呈红色的,而且体型较大。雏鸟像雌鸟,但较深色。
新喀岛蓝额鹦鹉的叫声不明,但相信是高音的。
新喀岛蓝额鹦鹉的标本出处不明。在洛亚蒂省的帕尼艾山及Ignambi山以西、拉弗阿至卡纳拉间及南方省曾有未确认的发现报告。[3][4]有指在近帕尼艾山及Ignambi山附近可以发现它们。[5]由于新喀里多尼亚仍有很多未能到达的森林,估计它们仍有余种生存在这些地方。
由于新喀岛蓝额鹦鹉是游牧及相对并不显眼,故很难发现。估计它们生活在潮湿的山区森林,但会在低地的千层树森林飞来飞去。很多报告都是来自这些低地森林,可能是较易进入。Ignambi山的环境很适合它们生活。
新喀岛蓝额鹦鹉喜欢吃花蜜、花粉、花朵及果实,一般会一对或以小群形式觅食。繁殖期约在7月至12月,甚至可能达至2月或全年。在树上白蚁的巢穴或着生的蕨类中曾发现它们的巢。每次会生两只蛋,蛋呈圆形。
于1860年前在新喀里多尼亚发现两个雌性新喀岛蓝额鹦鹉的标本[6][7]其中一个已经失去,另一个则存放在法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一只新喀吸蜜鹦鹉于1913年被射杀,但却没有保存下来。[8]于1880年以前都有指观察到它们,但数量已很稀少。[9]另外有几个未确认的报告[4],而目前所有研究都未有发现。
目前对于新喀岛蓝额鹦鹉的存在与否仍有争议。有指它们已经自1860年已经灭绝[10],但因为在新喀里多尼亚的研究并不全面,加上于1999年再发现新喀里裸鼻鸱仍然生存,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仍有机会发现它们。
导致新喀岛蓝额鹦鹉的衰落原因不明,但与另外两种原住新喀里多尼亚的鹦鹉数量减少有关。由于很多新喀里多尼亚的鸟类在人类开发该岛时就显得未能适应,所以估计它们是受到人为骚扰及失去栖息地而减少。另外,入侵物种及疾病亦造成一定影响。
新喀岛蓝额鹦鹉现正受到《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及欧盟保护。由于其数量估计少于50只,现已被列为濒危。[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