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斑晶(phenocryst)是一种早期形成、相对较大且通常明显大于火成岩基质颗粒的晶体,这种在晶体大小上有明显差异的岩石被称为斑岩,使用形容词“斑状”来描述它们。由于斑晶要么生长于岩浆内早期阶段,要么是在成岩后再结晶,因此,通常具有自形形式。一般情况下,并不使用斑晶这一术语,除非可直接观察到晶体,有时声明直径需大于0.5毫米[1],低于该水平但仍大于基质晶体的斑晶称为微斑晶,而非常大的斑晶则称为巨斑晶,有些岩石中同时含有微斑晶和巨斑晶[2],在变质岩中,类似于斑晶的晶体称为变斑晶。
斑晶更多地出现在较轻(含二氧化硅更高)的火成岩中,如长英岩和安山岩,尽管它们出现在包括超基性岩在内的整个火成岩光谱中。在一些伟晶岩中发现的最大晶体通常是比其他矿物大得多的斑晶。
岩石可根据斑晶的性质、大小和丰度来进行分类,并在确定岩石名称时,往往会注意是否存在斑晶。无斑隐晶岩是指没有斑晶[3],或更多的是斑晶含量小于1%(按体积计)的岩石[4],而有时形容词“斑岩的”(phyric)被用来代替术语“斑状”以表示斑晶的存在。斑状岩的命名通常用矿物名来修饰,一般按矿物丰度递减的顺序来称呼。因此,当橄榄石在玄武岩中形成原生斑晶时,其名称可从玄武岩细化为“斑状橄榄石玄武岩”或“橄榄石斑状玄武岩”[5]。与此类似,以橄榄石为主要斑晶,但同时含少量斜长石斑晶的玄武岩可称为“橄榄石-斜长石斑岩玄武岩”。
在更复杂的命名法中,只约含1%斜长石斑晶,但含有4%橄榄石微斑晶的玄武岩可能被称为无斑隐晶质至疏晶质斜长石-橄榄石斑岩玄武岩,在此斜长石排在橄榄石之前,是因为其晶体更大[6]。通常将一种岩石分类为无斑隐晶质,还是疏晶质斑岩所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含有大量超过最小尺寸的晶体[7]。
地质学家利用斑晶来帮助确定岩石的起源和转变,因为晶体的形成部分取决于压力和温度。
斜长石斑晶通常表现出环带性,其钙质内核被逐渐增多的钠质外壳所包围,这种环带反映了岩浆成分随结晶过程产生的变化[8]。如果晶体边缘显示出比晶体核芯更低的温度成分,则称为正环带;而逆环带描述了一种更不寻常的情况,即边缘显示出比核心更高的温度成分;振荡环带则显示低温和高温成分之间的周期波动[9]。
在奥长环斑花岗岩中,正长石斑晶被包裹在钠斜长石,如奥长石外壳内。
在浅层侵入体或火山流中,喷发或浅层成岩前形成的斑晶被细粒至玻璃状的基质包围,这些火山斑晶通常显示流动条带,平行排列的条状晶体。 这些特征为岩石的起源提供了线索。类似地,晶粒内微裂缝和晶体间的任何共生也提供了额外的线索[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