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伊索寓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狼来了》(英语:The Boy Who Cried Wolf)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寓言,中文又译作放羊的孩子,故事虽然简单,但富有教育意义,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现代汉语中用于表示虚假的警报导致警报疲劳。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4年11月9日) |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牧童不断地愚弄村民,让他们相信狼正在攻击他镇上的羊群。当一只真正的狼出现并且男孩呼救时,村民们认为这又是一场虚惊,羊被狼吃掉了。在后来的英语诗歌版本的寓言中,狼也吃掉了男孩。约翰‧胡克姆‧弗里尔的《五岁寓言》(1830)、威廉‧埃勒里‧伦纳德的《伊索与牛膝草》(1912)以及路易斯·翁特迈耶在1965年的诗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希腊文版本末尾的寓意是:“这显示说谎者是如何得到回报的:即使他们说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他们”。它与第欧根尼·拉尔提乌斯在他的《杰出哲学家的生平与观点》中对亚里士多德的陈述相呼应,其中圣人被问到那些说谎的人能从中得到什么,他回答说“当他们说真话时,他们不被相信”。威廉·卡克斯顿同样以这样的评论结束了他的版本:“人们不会轻易地赞美那些以说谎而闻名的歌曲”。
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古典时代,但是,由于它仅以希腊语记录,直到15 世纪才被翻译成拉丁语,因此它在出现在海因里希·施泰因霍韦尔的寓言集中并因此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后才开始流行。因此,故事的标题没有达成一致。卡克斯顿将其命名为“养羊的孩子”,希罗尼穆斯·奥修斯将其命名为“撒谎的男孩”(“De mendace puero”,1574),弗朗西斯·巴洛将其命名为“牧童和农民”(“De Pastoris puero et agricolis”) ,1687 年)、罗杰·埃斯特兰奇《男孩与误报》(1692 年)和乔治·费勒·汤森德《牧童与狼》(1867 年)。正是在最终标题下,爱德华·休斯将其定为《伊索寓言》中十首儿歌和钢琴歌曲的第一首,由彼得·韦斯特莫尔 (1965) 诗意版本。它也是斯科特·沃森所写的《为叙述者和乐队而写的伊索寓言》(1999年)的第二部。
老师们用这个寓言作为讲真话的警示故事,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一项教育实验表明,阅读《狼来了的男孩》会增加孩子说谎的可能性;然而,阅读有关乔治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文章,大大降低了这种可能性。因此,所描述的行为的暗示性和有利的结果似乎是对年轻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然而,在处理成年人的道德行为时,塞缪尔·克罗克索尔引用了政治危言耸听,问道:“当我们对公众想像中的危险感到震惊时,直到呼声变得相当陈旧和乏味时,我们怎么能指望我们该知道呢?
这是一篇与文学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