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瞄准线指令(Manual Command to line of sight,MCLOS)或手动视线指令制导,是早期导弹的一种制导方式。
特性
导弹的指令制导(Command Guidance)体系中包含视线指令制导(Command line of sight, CLOS)及脱离视线指令制导(Command off line of sight, COLOS)两种分类,而视线指令制导又可根据目标跟踪、导弹飞行控制的类型分类为四种。其中手动视线指令制导便是完全以人工执行目标跟踪及导弹飞行控制的类型。[1]
在手动瞄准线指令制导体制下,发射瞄准手必须通过光学瞄准器持续跟踪并观察目标与导弹之间的相对位置,并用类似游戏手柄的装置输入操作指令,最后经过处理的指令通过有线电缆或无线电的数据链路发送给导弹尾部的接收器,使导弹能飞向目标。导弹尾部通常装有发焰器,发射后会自动点燃以使发射者能清晰目视到高速飞行导弹的位置。这种制导体制需要瞄准手受过严格的大量训练,并在导弹飞行全程保持高度注意力集中。导弹飞行时的发焰也暴露了自身,敌方可以采取机动动作并火力压制导弹的发射瞄准手。[2]
手动视线指令制导体系后来被更为容易使用的半自动视线指令制导体系取代。半自动视线指令制导将导弹飞行控制的部分自动化,因此发射瞄准手仅需要操作瞄准器跟踪目标即可有效使用。[1]
精度
手动瞄准线指令制导体制很难用具体数据来衡量其命中率。因为这非常依赖于操纵手的技能与精力集中程度(例如在被敌方集火压制情况下)。
-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 AT-1“笛鲷”反坦克导弹 - 少量使用,仅有一辆坦克被击毁。命中率低于25%。
- 1972年越南战争 - 美军使用的法制SS.11反坦克导弹命中率约10%,而使用瞄准线半自动指令制导的BGM-71陶式导弹命中率达50%。
-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 - AT-3“萨格”反坦克导弹 - 战争开始时训练有素的埃及操纵手的命中率在25%,战争末期在训练稍差的叙利亚操纵手在以军坦克火力压制下命中率为2%。
历史
历史上第一款手动视线指令制导的导弹为1950年代法国的有线SS.10及SS.11反坦克导弹,使用手动视线指令制导的导弹也被称为第一代反坦克导弹。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军使用苏联制造的AT-3“萨格”反坦克导弹击毁数以百辆以色列军的坦克,为此以色列军只能以火力压制迫近的导弹操作员以降低损失。然而,更先进的半自动视线指令制导随后成为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主流制导技术,使手动视线指令制导渐渐被取而代之。[3]
导弹系统
- 维克斯“警惕”反坦克导弹
- SS.10反坦克导弹
- SS.11反坦克导弹
- ENTAC反坦克导弹
- AT-3“萨格”反坦克导弹
- AGM-12犊牛犬导弹
- 萨博Rb 05空对地导弹
- 亨舍尔Hs 293空对舰导弹
- 鲁尔钢铁X-4空对空导弹
- AA.20空对空导弹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