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海怡和洋行大楼(英语:Jardine Matheson Building)位于外滩27号,曾是昔日上海滩最大的洋行英资怡和洋行在外滩所建的办公大楼。其位于北京东路与中山东一路路口,南邻扬子大楼,与格林邮船大楼隔北京东路相望。大楼建于1920年,由马海洋行的英籍建筑师思金生设计,华商裕昌泰洋行承建,建成于1922年11月[1]。
上海外滩建筑群 怡和洋行大楼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上海市黄浦区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853年 |
编号 | 4-220 |
认定时间 | 1996年 |
大楼原是一栋6层英国文艺复兴式建筑,1983年加建两层。1989年,怡和洋行大楼入选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现大楼1楼为劳力士旗舰店;2、3、8、9楼为餐饮企业“罗斯福公馆”,其中2和8楼为餐厅,3楼为私人会所,9楼为酒吧[2];4楼为众达律师事务所所用[3]。
怡和在1832年由查顿和孖地臣成立于广州,曾长期是上海规模最大的一家洋行,经营鸦片、进出口贸易、长江和沿海航运、各类工厂,如纱厂、丝厂等,甚至还经营过军火,号称“洋行之王”。其旗下的吴淞铁路公司还曾在1874年兴建了中国第一条办理营业的铁路——吴淞铁路[4]。184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开设分行,是第一批来沪经营的外商。1845年取得了今北京东路北(即外滩27号)的一块土地。当时建起的是一幢3层楼房,为英国乡村式,屋顶为双坡式。主屋外设围墙,每层都有阳台,窗户配有百叶窗[4]。之后,大楼先后重建三次。并在1861年又重建起了一座3层东印度式的大楼。由于当时的买办较为迷信,洋行在大楼门前立了一座“天官”石像,作祈求赐福之意[4]。
1920年,大楼再一次被重建,新大楼高6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马海洋行的思金生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承建。钢材进口自美国屈鲁司康公司。冷热水系统由上海水暖工程公司提供[4]。1922年11月建成。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大楼被占据,交由日本三井洋行使用。抗战结束后归还给怡和洋行。然而此时的怡和的业务已大不如前,只得将大楼租给昌兴轮船公司、海外航空公司、香港航空公司,还有英国大使馆一等商务参赞、财政参赞室及新闻处等使用。1955年,大楼收归国有,作为市外贸局的办公楼。1983年,加建了两层,使得大楼的整体风格发生了变化,且原顶楼的平台也与改建后大相径庭[4]。现在,大楼内的机关单位已迁出,改为外滩27号营业。
怡和洋行大楼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风格采用英国文艺复兴式,也有人认为是新古典康林特式[4]。整个大楼平面为凹字形,西面凹进,然沿外滩面呈三段式。第一、二层为一段;三至五层为第二段;五层以上为第三段[1]。一、二层门窗呈罗马拱券形,墙面由大块拉毛花岗石堆砌而成,是上海最早采用石料做外墙面的大楼之一[1]。正面为两扇包钢大门,共8个月洞形高两层的钢窗分居两侧。二层窗口上方设有一石雕羊头装饰。三楼有石栏杆的阳台,并从这里安有四根跨越3层的科林斯式柱。圆柱底部及顶部为四方形,且柱后窗口四周都有雕饰。层顶檐口较宽,有一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有石屏,正中上面还有圆顶,分为三段,圆顶上竖一旗杆,两旁也有石屏加圆顶。这些石屏都有人物、动物、帆船等的图案作装饰。原顶层经1983年的改建后已变样。大楼南北两面立面上的窗口、阳台、石柱及雕饰皆相同[4]。
走进大门内,底层地板为大理石地板,楼上直廊为马赛克地面。这些马赛克地面至今仍有很大一部分保留到了今天,而其中绿色的“砖”是用玉嵌成的[1]。办公室内的地板则采用了木条打蜡地板。主楼梯宽近4.9米,楼梯上还覆以铜质防滑面板。栏杆呈铸铁锻造型,配有卷涡状锻件。在罗斯福公馆开设前,曾斥资8,000万进行内部装修[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