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孢子虫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微孢子蟲病

微孢子虫病(Microsporidiosis)是微孢子虫对人或其他哺乳类造成的感染。微孢子虫是一类单细胞真菌[1],为细胞内寄生物[2],过去曾被认为是原生生物,现已被确定为真菌。已知至少有15种(共9个)的微孢子虫可感染人类,其中以比氏肠细胞虫英语Enterocytozoon bieneusi为大宗,其次为脑炎微孢子虫属西班牙语Encephalitozoon物种(肠脑炎微孢子虫英语Encephalitozoon intestinalis兔脑炎微孢子虫英语Encephalitozoon cuniculi),另外尚有Anncaliia英语AnncaliiaTrachipleistophoraNosema英语Nosema (microsporidian)Pleistophora等属的物种可能造成感染[3][4]。微孢子虫主要感染艾滋病患等免疫缺乏者,但少数情况下也能感染免疫正常者,症状因感染物种与途径而异,感染免疫缺乏者的症状包括肠道、眼睛、肌肉或全身性的感染,若弥漫至全身则可能致死[3];感染免疫正常者的症状则大多为自限性的腹泻[5]

事实速览 微孢子虫病, 症状 ...
微孢子虫病
Thumb
微孢子虫病的感染途径
症状腹泻等
病因微孢子虫感染
风险因素免疫缺乏
诊断方法显微镜观察
药物烟曲霉素阿苯达唑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传染病科
ICD-111F58
ICD-9-CM117.9
DiseasesDB31870
MedlinePlus221631
eMedicine221631
Orphanet2552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关闭

微孢子虫可透过吸入孢子、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接触野生动物、粪口传染、伤口感染或性行为等数种途径感染人类,在其他动物中可发生垂直传染英语Vertic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在人类中则尚无观察到此途径[5]。此病的初步诊断可以显微镜观察病人组织或粪便样本判断,微孢子虫的孢子呈革兰氏染色阳性且可抗酸。确切诊断需使用电子显微镜免疫萤光染色英语Immunofluorescence[6],判断具体致病的物种则需使用PCR[7][8]。此病可使用烟曲霉素阿苯达唑治疗[9][10]

研究历史

Thumb
微孢子虫的孢子

早在1924年就有学者提出微孢子虫可能可感染人类[11],但在1980年代艾滋病出现以前仅有零星人类感染个案报导,1927年与1937年分别有一例疑似感染病例,首例确诊者是1959年日本一名被脑炎微孢子虫感染的9岁男童[5]。兔脑炎微孢子虫感染实验动物的案例则偶尔出现[8]。随后微孢子虫病病例随艾滋病疫情扩散而渐增[5],在许多地区为新兴病原,感染对象包括儿童、老人、接受器官移植者、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和旅行者等[11]

症状

Thumb
兔脑炎微孢子虫英语Encephalitozoon cuniculi感染的兔子

比氏肠细胞虫英语Enterocytozoon bieneusi感染免疫缺乏者时会造成持续性腹泻、腹痛与体重减轻,在少数案例中感染胆管;感染免疫健全者(一般为旅行者)时则造成为期一月左右的自限性腹泻[8]脑炎微孢子虫属西班牙语Encephalitozoon的微孢子虫感染免疫缺乏者时初期亦造成腹泻,但后期会扩散而导致全身感染(比氏肠细胞虫则少有此情况)[8]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