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弯齿龙属(学名:Aublysodon)是一属肉食性恐龙,由约瑟夫·莱迪于1868年所命名。它的模式标本出土于美国的上白垩纪地层,但只有一些个别的前上颌骨牙齿,所以它目前的状态是一个疑名。这些牙齿肯定是属于暴龙科的幼年个体,却没有可以进一步分类的特征。
命名
在19世纪中至末期,有很多恐龙分类单元只是从个别的牙齿来命名,就如糙齿龙、古蜴甲龙及伤齿龙。在北美洲的恶地发现暴龙之前,很多当时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些长及尖的牙齿都是属于一种残暴的恐龙所有。
在1868年,莱迪将这些无锯齿边缘的前上颌骨牙齿,命名为后弯齿龙,属名来源已不可考,可能意为“后侧平滑的牙齿”。后弯齿龙的牙齿发现于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组附近[1]。这种根据牙齿命名的趋势,持续了一段时间,但使许多其他部分的骨头,无法与牙齿归类于同一分类。
化石
在后弯齿龙的牙齿之后,于1980年代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了一个部分头颅骨,被分类于后弯齿龙[1]。这个长而狭窄的头颅骨名为“Jordan theropod”,有着同样的尖锐牙齿,长度与人类手臂差不多长。这个头骨最初被认为是种大型驰龙科,在2004年,汤玛斯·卡尔(Thomas Carr)、汤玛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认为该头骨是种暴龙科的幼年个体[2]。
新墨西哥州发现的一个部分骨骼,被归类于后弯齿龙。同样在2004年,卡尔等人认为该化石可能属于惧龙[2]。
在2006年,蒙大拿州东部的茱蒂斯河组发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暴龙科骨骼,身长5到6米。由于前上颌骨牙齿缺乏锯齿边缘,以及类似“Jordan theropod”的长而低矮的头骨,这个标本也被归类于后弯齿龙。这个标本类似“Jordan theropod”与亚洲的未成熟暴龙亚科,显示该标本是个惧龙或其近亲的幼年体。
目前状态
随着其他兽脚亚目的出现,很多古生物学家都不认为后弯齿龙是一个有效的属,它被普遍认为只是暴龙亚科的幼龙。后弯齿龙的长而低矮口鼻部、无锯齿边缘牙齿、以及往上弯的齿骨尖端,都是幼年暴龙亚科的特征。
物种
模式种:
其他种:
- 巨大后弯齿龙(A. amplus)及冠后弯齿龙(A. cristatus):曾一度包含在模式种内,但现已被认为是属于暗脉龙(暴龙的异名)。
- 分散后弯齿龙(A. explanatus):疑名,被包括在近爪牙龙内。
- 大后弯齿龙(A. grandis):疑名,等同于大恐齿龙。
- 恐怖后弯齿龙(A. horridus):疑名,等同于恐怖恐齿龙。
- 侧后弯齿龙(A. lateralis):疑名,等同于侧恐齿龙。
- 火焰山后弯齿龙(A. huoyanshanensis):从鄯善龙而来,现相信是幼年的勇士特暴龙。
- 兰斯后弯齿龙(A. lancensis):包含在矮暴龙中。
- 兰斯后弯齿龙(A. lancinator):即勇士特暴龙。
- 莫氏后弯齿龙(A. molnari):即为“Jordan theropod”,发现于蒙大拿州。乔治·奥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于1992年将其改为暗脉龙的模式种,但似乎是幼年的雷克斯暴龙。
- 纳瓦霍后弯齿龙(A. novojilovi):被认为是幼年的勇士特暴龙。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