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乐旗队 (Taipei Municipal Chien-Kuo Boys' Senior High School Marching Band),简称建国中学乐旗队 (Chien Kuo High School Marching Band)、建中乐旗 (C.K.M.B.),是台湾第一支成立的“美式室外行进乐队”。
乐团型态 | 室内管乐团/室外行进乐队 |
乐队成军时间 | 1983年 |
旗队成军时间 | 1992年 |
乐队指导老师 | 林尚颐、林义淳、刘恩慈[1] |
旗队指导老师 | 黄源杰、许庭玮、吕雅婷 |
团员数量 | 200人以下,30人以上 |
组织类型 | 稍具校队形态的社团 |
队呼 | 学弟不要怕,学长在这里! |
联络方式 | 100052 台北市中正区南海路56号 |
建中最早出现乐队始于昭和3年(1928年),当时台北一中举办运动会,庆祝日本昭和天皇登基两周年,乐队演奏是庆典场上的一个节目。不过当时的乐队规模很小、编制简单,只有1个大鼓、4个小鼓、4支喇叭和8支小喇叭[2]。战后的历史可追溯至1960年代的鼓队,而后因应管乐风潮而改制成管乐社。管乐社时期的指导老师为沈信一先生。1983年校方鉴于北市诸女子高校皆有乐仪队的设立,亦欲将管乐社改制成立一支室外管乐队。此举是否仅为校方的好大喜功或更高层级指示的教育政策目前已不得而知,但的确引起管乐社内不同的意见。事实是后来沈信一老师并未担任改制后建中管乐队的指导老师,而由校方延揽另一位尤金顺先生担任建中管乐队教练的任务。
在当时台湾室外管乐艺术尚停留在军乐队与乐仪队的坚硬表演型态下,建中管乐队率先引进美式行进乐队的表演型态,演奏的音乐类型除了爱国歌曲、古典音乐;更广泛涉猎摇滚乐、爵士乐、当代管乐……,对于学生管乐组织来讲较为新颖的选择。而行进乐队的表演风格,突破乐队仅能为仪队伴奏的表演形式;亦跳脱只能走方正直线队形的窠臼。早期管乐队经典的演出有〈梅花〉,以一点为轴旋转的五瓣梅花图形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此外建中管乐队仍传承管乐社时期的传统,在室内管乐合奏亦有相当水准的表现,呈现室内室外并重的情形。
1990年起尤金顺老师离职,改由廖崇吉先生和段志伟先生担任指导老师。此时建中管乐队的室外表演由于没有教练指导,于是较之前稍微沉寂,而偏重室内管乐合奏的发展。直到1992年,由黄健能先生接掌室外表演指导,并成立第一届的旗队 (Color Guard) ,亦为台湾第一支男子旗队。指导老师为曾参加中山女中旗队的刘昭玟小姐。建中乐旗队自此重心开始偏向室外表演的方向。当时的旗队成员是由乐队成员中选出,直至1994年旗队的选考才成为独立招生的形式。1993年黄健能老师出国进修,室外表演的指导老师改由美籍葛培腾先生 (Mr. Gary T. Brattin)担任。1996年起葛培腾老师同时接下室内管乐合奏的指导任务,成为建中乐旗队的总教练。此时的建中乐旗队在室外行进乐队的发展由于黄、葛两位老师的新颖风格与丰富的表演教学经验而大有迈进,而室内管乐合奏的表现亦在 Mr. Brattin 的要求之下而同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进展。此时队呼一度出现“建中乐旗,所向无敌”,见证了此一极大期的历史。
2001年秋天,葛培腾先生离开台湾,建中乐旗队的室内管乐合奏曾接受王战老师与乐旗队第11届校友赖孟泉先生的指导,目前则由乐旗队第26届校友陈巍中担任;室外行进乐队指导由乐旗队第12届校友范家铭先生执掌;旗队教练为乐旗队第22届校友黄源杰先生及26届校友许庭玮先生。由于国内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改变以及校方的态度,建中乐旗队的招生在1999年后渐趋困难。目前规模仍维持约四十至六十人左右,除了发展精致路线的乐旗表演艺术,在室内管乐合奏的表现上亦摆脱以往较为霸气的印象,朝严谨精准的演奏风格努力。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