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应元路,全长本为解放北路到越秀山体育场止,由民国时期之清泉街、纪念堂路、镇海路组成,于1952年建成。后该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向东延长至小北路,形成今日之应元路。
该路得名于“应元宫”和“应元书院”。民国时期,三元宫以西至中华北路(今解放北路)一段作清泉街,三元宫以东至吉祥北路一段作纪念堂路,吉祥路口至五层楼(镇海楼)作镇海路。清泉街得名于越王井,相传为南越王赵佗所开,以井水清澈甘美称世。清泉街一名在2002年清泉街小学停办后彻底消失,该校校址为今广州市越秀区二中应元学校。纪念堂路因路南之中山纪念堂得名。纪念堂与越秀山隔路相连,沿百步梯直达山腰处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以及山顶的中山纪念碑。镇海路因镇海楼而得名,越秀山体育场建成后该路重编为沿越秀山南麓、过镇海楼之东西向道路。
清朝初年,“平南王”尚可喜麾军南下广东,儿子尚之信就在越秀山麓兴建了“应元宫”。后来,平南王卷入三藩之乱,被清政府平息以后,应元宫则曾先后被辟为佛寺和道观,但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毁。
“应元书院”为广东布政使王凯泰在应元宫原址于同治八年(1869年)兴办,当时只有举人才能入学,逾年该书院举人梁耀枢辛未科中进士,钦点状元。清末科举式微,应元书院停办改为广东先贤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两广总督张人骏在此处创办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广东存古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停办。民国十年(1921年),在废弃的应元书院处建立了执信中学,两年后迁至执信南路现址。1929年广州市立第一中学迁往此地办学。抗战胜利后,1947年9月,广州市立第二中学在应元路原市一中校址复办。现为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中部。
在应元路开辟之前,位于马路两旁的中山纪念堂和越秀山是连在一起的,游人可在纪念堂的背后沿百步梯直达山顶的中山纪念碑。而在应元路建成后,“堂-山-碑”一体的格局被打破,两者自此被视为各自独立的两个区域。[来源请求]
特色
应元路西段,靠近三元宫,有较多经营宗教及殡葬用品的商店。而东段则有较多大小食肆经营。
由于是通往越秀山体育场的必经之路,每逢有足球赛事举行的日子,该路段便会十分拥挤,有时会有封路措施。
与之交汇道路
道路顺序由东往西排列
两旁的主要建筑物/机构
由东往西排列
交通
巴士
- 应元路站
- 三元宫站
地铁
均在邻近应元路位置设有出口。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