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广州协和学校是中国广州市荔湾区的一所涵盖小学至高中的十二年一体学校,由原广州市协和中学和原广州市协和小学合并而成,是广州市教育局直属重点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基地、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州市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广州协和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11年的私立协和女子中学和创办于1921年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在上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出了黄翠芬、李绍珍等院士和关山月、廖冰兄、欧阳山等著名艺术家、文学家以及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学校于2022年,由原广州市协和中学,广州市协和小学合并而成。[2]
协和在1949年后校名多番变更,直至2001年才恢复“协和”二字;但其校徽被换成“阿拉丁神灯”后仍保持至今。协和原本的粤拼英文校名“Heep Woh”依旧没有恢复,校歌也未从普通话版恢复至正统的广州话,而香港四分校则一直沿用至今。
广州市协和学校中学部现有教职员工261人(专任教师205人)。专任教师中有广东省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65人,研究生学历(含教育硕士等)85人,国家、省、市优秀教师40余人,学科评委会专家5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轮滑球、曲棍球是协和中学的特色运动。目前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运动健将15名、一级运动员38名、二级运动员60多名。学校曾于2010年承办了全国单排轮滑球锦标赛,并获得成年女子组冠军等7个全国荣誉。
自2007年起,协和中学每年10月国庆假期期间都会从高一年级选出十余名学生前往位于香港的兄弟学校中华基督教会协和书院访问交流。香港协和书院也会于次年复活节假期期间组织学生回访。
协和堂 | |
---|---|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荔湾区西增路18号广州协和学校内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民国 |
编号 | 8-53 |
认定时间 | 2015年8月 |
建于1932年,学校行政办公场所,亦是校内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曾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毁。
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师范时期的主教学楼、实验楼和广州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由北翼和南翼两座相连的教学楼组成,两楼于东侧中庭相连,现全部为高三级使用。北翼主要为文科班教室及实验室;南翼是理科班教室和教师办公室;中庭主要为办公室或会议室及少数班级的教室。中庭顶楼是一个半球形屋顶,内为地理功能室。大楼包围区域内的地面设置三个橡胶地面的篮球场。命名“师源楼”,是为纪念师范学校1921年至2001年期间的办学历史。
大楼曾于2006年进行了重新改造装修以适应高三级教学、实验之用。2010年又对各条楼道的地板和墙壁进行了翻新,并对部分实验室进行了改造。[17]
前身为建于1948年的德山堂,于2004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教学楼,主要为高一和高二使用。大楼分为北翼、中庭、南翼三部分,相互之间以连廊相接。北翼为实验室和计算机室等功能教室,中庭为办公室和一部分功能室,南翼为教室。
2009年年初,为了使南翼靠近西增路一侧的教室得以免受汽车噪音干扰正常使用,学校在南翼东侧的走廊装上了隔音玻璃窗和吸音天花板。
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师范时期,是位于师源楼西面的一座功能教学楼。楼高四层,一楼为木地板篮球场,二楼为乒乓球馆及音乐教室,三楼为琴房和舞室,五楼为画廊和美术教室。以“吕田”命名之,是为纪念师范学校1969年至1973年三年于从化吕田闪去办学的历史岁月。值得一提的是,音乐教室与乒乓球馆虽位于同一层,但其主体结构悬挂于乒乓球馆内顶部,因此入口比乒乓球馆要高,每天在乒乓球馆总能听到上面传来优美的歌声。
大楼曾于2004年进行过重新改进、装修,并于2010年对音乐教室和乒乓球馆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新。
前身为建于1946年的同寅堂,原本是一座曲尺形的老式砖木建筑,曾被作为教学仪器厂的生产车间,于2003年原址拆除重建后改为现代化的新疆宿舍,俗称新疆楼,位于德山楼北侧,主要供新疆学生居住。亦有部分高一女生被安排在此住宿以缓解坎拿大楼宿位紧缺的状况。[18]
取名自英文“Canada”(加拿大)。一楼为饭堂就餐区及小卖部,二楼以上为女生宿舍。2022年坎拿大楼装修,一楼小卖部迁去西门处。
取名自英文“New Zealand”(新西兰),原是一座建于1922年的木楼,作为教工宿舍和杂物仓库之用。20世纪90年代原址重建为楼高六层、建筑面积五千四百余平方米的公寓式宿舍,现一楼为饭堂购饭区及就餐区,二楼一部分为高三专用饭堂和教师饭堂。三楼以上为男生宿舍。
位于校园最南端,为钢跨顶结构的木地板室内体育馆,同时兼作为礼堂使用。南侧一楼有设有木地板舞台,二楼为舞台音响灯光控制室;北侧为主要出入口,二楼设固定观众席。场馆四周均设有出入口,其中西侧的出口通向游泳池。
2010年初,全国轮滑锦标赛在协和举行,立基堂曾作为比赛场地之一。赛前及赛后场馆木地板皆分别因空鼓及磨损严重而进行了修复。
2011年暑假期间,学校对立基堂室内的地板进行了更换,由原来的木地板改为橡胶地面。
建于1925年,位于师源楼南面,以绿园与师源楼相隔,是为纪念协和第三任执行校长刘信恩女士(Miss Edna Lowery,任期1916年-1929年)和第四任校长韩学道女士(Miss ADHancock,任期1917年-1923年)而建。原为示范附小学生宿舍,后曾为图书馆、美术教学楼、实验楼。楼高两层,现一楼为校医务室,二楼为心理辅导室及艺术课室。
道恩堂于2011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
建于1934年,位于吕田楼南面、道恩堂西面,名字取自第一任校长碧卢夫人。碧卢堂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琉璃瓦楼顶,每层楼的墙面上均有一长排镶满绿色琉璃,门窗均是仿西式结构。现规划为校史馆。
建于1933年,名字取自第二任校长毕蕙馨女士(Miss Lulu Patton),是协和校园内目前仅存的砖木结构建筑。
2011年11月,毕惠馨堂被判定为危房并进行围闭大修。
分别为纪念首任华人校长廖奉灵女士与其父廖德山,已于2004年因德山楼建设需要拆除。
在抗日战争中于1937年12月24日被炸毁,不复存在。
原位于立基堂游泳池西侧,已于2013年拆除,原地块将建宿舍楼。[19]
现后门(西门),旧时的师范学校正门。至今保留有师范时期的门坊,上书“广州市师范学校”。
特色植物园。位于新校门(福华门)内南侧,占地约4000平方米,园内放有廖奉灵校长的雕像。园景题词为“高山流水”,意为“高山流水遇知音”。
生态科技园。位于师源楼南翼与道恩堂之间。园景题词为“水绿意韵”。
桃李树木园。位于碧卢堂周边。园景题词为“碧庐闻香”,涵意为“碧庐闻书香”。
热带植物园。位于坎拿大楼与纽丝伦搂之间,园景题词为“椰林絮语”。原为少量树木及木地板等装饰,已于2013年拆除填平。
果树园。位于同寅楼(新疆楼)与家属区之间。园景题词为“果煦畦香”。
盆景园和竹园。位于德山楼中庭一楼平台。园景题词为“大千盈尺”。
原生态自然区及自然湿地。位于德山楼北翼与同寅楼之间。依东西走向的狭长土岭而命名。亦为纪念师范学校在瘦狗岭办学的那一段经历。园景题词为“雨林溶翠”。
学生生物实践活动区,位于福华门附近、德山楼以东至围墙的协和堂南侧一狭长地带,院内设有植物培植温室供学生学习。
位于协和堂与师源楼之间的小园林,栽培兰花和小型蕨类,园景题词为“留听小偶”。
大型乔木区。协和堂以东,与学校主入口相连,座落在步级的尽头。广场中央立一石,上书“协和”二字。
人工林区。位于在德山楼中央,其东、南、北三面被德山楼环抱,地面刻有“尔识真理真理释尔”八字真言。西面是学校田径运动场,是学校升旗、集会、教学活动中心。
时间园,草本植物区。位于立基堂、碧卢堂、绿园与师源楼环抱之地。
位于校园东面修远路北侧,现中心广场位置,2005年因德山楼扩建整体拆除。
定期组织的活动有:
校运会
艺术节
科技节
1949年后,广州协和校歌被取消。2001年恢复原校名时,中文校歌一起被恢复。广州协和现行校歌是在原版和香港协和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但在歌词上已和原版有很大分别,原版和香港版都是以粤语广州话唱诵,但广州新版已被改成普通话,新歌词也以普通话音调编写。香港版中文校歌只在小学和幼稚园使用,中学书院则另外使用英文版校歌。原版校歌曾经也在澳门协和小学使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