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
1985年國際協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广场协议》(英语:Announcement of The Ministers of Finance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 of France, Germany, Japa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简称Plaza Accord)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及德国5个工业发达国家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于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会晤后,在1985年9月22日签署的协议。目的在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圆及德国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性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


外汇市场
《广场协议》背后的原因是美元在1980年至1985年曾升值约50%,影响美国出口而导至贸易逆差严重及贸易冲突。《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广场协议》只维持了一年半左右。因为期间美元已下跌不少,美国遂与有关国家再于1987年2月签定《卢浮宫协议》以阻止美元跌势及稳定与各国汇率。但美元跌势持续。日元由1985年2月的1美元兑260.7日元升了116% 至1988年11月的121日元。西德马克也由1985年3月的一美元兑3.3马克升了102% 至1987年12月的1.63马克。法国法郎则由1985年3月的一美元兑10.08法朗升了76% 至1988年2月的5.73法朗。英镑亦由1985年2月的一美元兑0.926英镑升了75% 至1988年4月的0.53英镑。[1]。
影响
首两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变得更严重。其后,由于需求弹性的改变及出口量的增长抵消了价格变动,其贸易逆差得到改善,但只限于美国与西欧国家。广场协议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美日贸易逆差。但贸易逆差的主因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货币政策或贸易协议。即使美国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上升,仍不能成功进入日本市场。
虽然协议是自愿签署,但日本其后采取错误的货币政策,将利率由5% 减至2.5%以刺激经济增长及阻止日元过度升值,但却未能适时调整,从而引起资产泡沫及日本泡沫经济。为遏止经济过热,日本于1989年初开始升息,而资产泡沫亦于1990年爆破。日本其后的经济亦因为结构性的原因而长期表现呆滞甚至衰退,被称为日本“失落的十年”,甚至是“失落的三十年”。[2]。但反过来说西德则在广场协议后,却能走出成功的可持续发展路线,一般看法中有西德不久后遇上两德统一与欧盟建立统一市场的背景,德国出现大政府负责调控经济与外贸,以及对于投机炒房等的严控密不可分[3][4]。
结束
另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