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郡
中国古代的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置沿革
汉景帝、武帝之际[1],分济北国北部置平原郡。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济北王子侯国安阳、羽,属平原郡。其后割平原郡北部数县属勃海郡。汉昭帝元凤六年(前75年),徙陈留郡富平侯国于厌次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平原郡领十九县:平原县、鬲县、高唐县、重丘县、平昌侯国、羽侯国、般县、乐陵县、祝阿县、瑗县、阿阳县、漯阴县、朸县[2]、富平侯国、安悳县[3]、合阳侯国、楼虚侯国[4]、龙额侯国、安侯国。郡治在平原县,都尉治所在乐陵县。隶属于青州刺史部。
王莽改平原为河平。两汉之际,平原郡为张步所据。东汉初,省并重丘、羽、瑗、阿阳、朸、合阳、楼虚、龙额、安等九县。朝阳县由济南郡来属,后改名为东朝阳县。光武帝、章帝时,祝阿、安德、东朝阳、西平昌、漯阴五县两次改属济南,其后又两次还属平原。汉明帝时改富平侯国为厌次侯国。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封和帝兄刘胜为平原王,置平原国。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平原国除为郡。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平原郡领平原、高唐、般、鬲侯国、祝阿、乐陵、湿阴、安德侯国、厌次侯国、西平昌十县,[5]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复置平原国。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平原国除为郡。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分平原郡、乐安郡与勃海郡数县置乐陵郡。平原郡之乐陵、厌次两县改属乐陵郡。
曹魏时平原郡由青州改属冀州。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封皇子曹叡为平原王,改平原郡为平原国。黄初七年(226年),复为平原郡。[6]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马干为平原王,改平原郡为平原国。太康三年(282年),平原国领九县:平原、高唐、茌平、博平、聊城、安德、西平昌、般、鬲[7]。永嘉之乱后,国除为平原郡。
十六国时期,平原郡先后为后赵及其残余势力(319年-353年)、前燕(353年-370年)、前秦(370年-386年)、后燕(386年-396年)所有。[8]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分冀州等州置济州,平原郡改属济州。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分平原郡平原、安德、鬲三县置安德郡,般、平昌二县改属勃海郡,清河郡鄃、零二县改属平原郡。北魏孝明帝孝昌中,分聊城县置西聊县。北魏节闵帝普泰八年(531年),分平原郡鄃、零、高唐三县置南清河郡。至此,平原郡仅余聊城、博平、茌平、西聊四县[9]。
隋初郡废。开皇九年(589年)置德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德州为平原郡,领安乐、平原、将陵、平昌、般、长河、弓高、东光、胡苏九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窦建德,复置德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德州为平原郡。领安德县、平原县、长河县、将陵县、平昌县、安陵县、蓨县七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德州。
人口
行政长官
- 何临,字子陵,陈国人。[14]
- 刘曜,北魏道武帝时在任。[34]
- 和跋,代人,北魏道武帝天兴六年(403年)伏诛。[35]
- 刁道履,勃海饶安人,北魏献文帝皇兴中在任。[36]
- 潘弥,长乐人。[37]
- 杨景,恒农华阴人。[38]
- 邢祐,字宗祐,河间鄚人。[39]
- 韩瑚,昌黎棘城人。[40]
- 杨烈,弘农华阴人。[41]
- 田随兴,光城人。[42]
- 冯僧集,东魏郡肥乡人。[43]
- 崔敞,字公世,清河东武城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在任。[44]
- 房亮,字景高,清河人,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前后在任。[45]
- 贾敬伯,武威姑臧人。[46]
- 王文遥,京兆霸城人,北魏孝明帝初出任,在郡六年。[47]
- 裴约,字元俭,河东闻喜人,北魏孝明帝神龟中追赠。[47]
- 元子业,河南洛阳人。[48]
- 房士达,清河绎幕人,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年)至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在任。[49]
- 高安定,勃海蓨人。[50]
- 李云,字惠云,黎阳卫国人。[51]
- 毕义远,东平须昌人,东魏孝静帝武定中在任。[42]
- 许逊,字仲让,高阳新城人,北齐废帝乾明元年(560年)在任。[52]
- 张雕,中山北平人。[53]
- 高构,字孝基,北海人。[54]
-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北齐末在任。[55]
国主
参见
注释及征引文献
参考书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