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赖恩·保罗·施密特(英语:Brian Paul Schmidt,1967年2月24日),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担任校长。

Quick Facts 布赖恩·施密特 Brian Schmidt, 出生 ...
布赖恩·施密特
Brian Schmidt
Thumb
2006年摄于接获邵逸夫奖
出生 (1967-02-24) 1967年2月24日57岁)
 美国蒙大拿州米苏拉
国籍 美国
 澳大利亚
母校亚利桑那大学
哈佛大学
知名于观测超新星
奖项邵逸夫奖 (2006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1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天体物理学
机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博士导师罗伯特·科什纳
Close

经历

出生于美国,27岁移民至澳大利亚,拥有美、澳双重国籍,长年定居于澳大利亚首都特区堪培拉。施密特著名于观测超新星,他也是澳大利亚科学院(AAS)院士、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桂冠会员。

2011年,施密特与亚当·里斯平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奖金,另一半奖金由索尔·珀尔马特获得,以表扬他们“透过观测遥远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1]

因“基础性地发现与探索中微子震荡,显示出超越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新领域”,施密特、里斯与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成员、珀尔马特与超新星宇宙学计划实验团队共同荣获201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2]

早年和教育

施密特是家中独子,1967年2月24日生于蒙大拿山区,其父是渔业生物学家。在他13岁时他的家庭迁至阿拉斯加安克雷奇[3][4]

施密特进入安克雷奇的巴特莱特中学就读,1985年毕业。他曾说他“从5岁时”就想当一名气象学家,但“在美国国家气象局安克雷奇分部做了一些工作,并不很感兴趣。它的科学性不大,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好——例行公事的时候太多。我想之前对成为气象学家的意义看得太天真了。”他决定学习天文学,之前他仅将其看作“小消遣”,这个决定是在大学录取前做出的。[5]1989年,他获得了亚利桑那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理学士学位。[6]1992年和1993年,他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施密特的博士论文由罗伯特·科什纳指导,用II型超新星来测量哈勃常数

在哈佛他遇到了未来的妻子、澳大利亚人詹妮佛·A·戈登,当时她是经济学博士生。1994年他移居澳大利亚。[3][6]

工作

1993-1994年,施密特任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博士后研究员,1995年迁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斯特朗洛山天文台

施密特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奖后的演说表示,当时愿意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任教的主因是能在位于堪培拉郊区的斯特朗洛山天文台工作,这个天文台是世界上最好的天文研究机构之一。施密特:我来澳大利亚时才27岁,那时就能够充分利用这里的资源和条件并管理一个国际团队,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十分感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对我当时这样一个年轻人给予的所有工作支持。[7]

1998年,施密特与里斯领导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超新星宇宙学计划一起找到了宇宙加速膨胀的证据,[8]被《科学杂志》称为“年度突破”。

施密特现在负责主导星图家(SkyMapper)望远镜计划,并协助进行南天球调查。

2016年元旦,施密特就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第12任校长[9]

荣誉

2000年,施密特获得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马尔科姆·麦金托什奖、哈佛大学博克奖,2001年获澳大利亚科学院波西奖,2002年获印度天文学社Vainu Bappu奖章。2005年被选为马克·阿伦森纪念讲师,2006年与亚当·里斯索尔·珀尔马特分享了邵逸夫天文学奖[10][11]

施密特和高红移队的其他成员、珀尔马特领导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超新星宇宙学计划因发现宇宙加速膨胀分享了2007年的格鲁伯宇宙学奖,奖金50万美金。

2011年,施密特、里斯和珀尔马特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0]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