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腰雨燕(台湾作小雨燕,学名:Apus nipalensis)为雨燕科雨燕属下的一个种。它们分布于日本、尼泊尔和东南亚。它们能够在飞行时交替关闭大脑的半球,以进行长距离飞行。
描述
小白腰雨燕的外观与欧洲小白腰雨燕非常相似。[3] 它是一种小型鸟类,但属于中等大小的雨燕,翼展为12.5-14.5厘米。它们的体长范围为14到16厘米,体重约为20-35克。这种雨燕有一条深色且略微分叉的尾巴。除了白色的腰带和喉部的白斑外,小白腰雨燕的羽毛为黑色,比欧洲小白腰雨燕的颜色更深。
分类
学名Apus nipalensis由两部分组成。Apus是雨燕的属名,来自拉丁文,意指无足的雨燕或燕子。Nipalensis意指来自尼泊尔。[4]
目前,小白腰雨燕有四个亚种:Apus nipalensis nipalensis、Apus nipalensis subfurcatus、Apus nipalensis furcatus和Apus nipalensis kuntzi。
栖地与分布
小白腰雨燕主要在空中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觅食。[5] 小白腰雨燕通常分布于亚洲大陆。每个亚种在亚洲大陆的分布略有不同。[3]
- Apus nipalensis nipalensis分布于从尼泊尔到中国东南部、日本和东南亚部分地区
- Apus nipalensis subfurcatus分布于马来半岛和东南亚的其他岛屿
- Apus nipalensis furcatus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巴厘岛
- Apus nipalensis kuntzi仅分布于台湾岛[6]
小白腰雨燕生活在亚洲的城市和乡村地区。它们曾在尼泊尔的山区和中国、越南及香港的城市和城镇中被发现。2012年在北美只被发现过一次;该鸟经过DNA测序确认为小白腰雨燕。然而,这次观察未被接受,因为发现时鸟已死亡。[7]
行为
小白腰雨燕主要在两种地方筑巢:悬崖或城市地区。[8] 在城市地区筑巢时,这种雨燕倾向于选择建筑物的屋檐下或隧道内。许多小白腰雨燕在越南附近的离岸岛屿的悬崖上筑巢。小白腰雨燕用唾液将树叶、树枝和羽毛黏合在一起筑巢。
小白腰雨燕每年有一个繁殖期,通常每年繁殖两窝。第一次下蛋期需要三周时间。到6月初,第一窝的小鸟已经全部飞出巢穴。几周后,第二窝开始孵化。最后一窝的小鸟在9月中旬前离巢。每窝蛋的数量可能不同,通常为一到五颗。孵卵期可以持续20到30天不等。[8]
像许多燕子和雨燕一样,小白腰雨燕在空中觅食。它们主要以空中分布的小型生物为食。粪便分析显示,小白腰雨燕的饮食几乎完全来自节肢动物门。[5] 这主要包括蚂蚁、蜘蛛、蚊子和苍蝇,但不限于此。
小白腰雨燕发出ti-ti-ti-tititrrrrrr的声音,[3] 以及许多其他声音,作为它们的声音目录的一部分。
迁徙
目前对小白腰雨燕的迁徙研究不多。它们曾在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被记录到,这表明它们在冬季可能有某种迁徙活动。[3]
参考文献
- 家雨燕 Apus nipalensis Hodgson, 1837. 台湾物种名录. 台湾: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台湾)).
扩展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