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宽永通宝(日语:/寛永通宝〔寛永通寳〕/かんえいつうほう Kaneitsūhō),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铜钱,铸行于1626年至1868年间,铜制和黄铜制的宽永通宝使用到1953年。[3][4][5]
宽永通宝形状为方孔钱,面值有4文与1文两种,正面皆刻“宽永通宝”,背面4文有波纹,1文则无,1文背面部分有记局字。宽永通宝多为庶民小额消费使用,大额消费使用小判与丁银,因为江户时代同时存在金、银、铜本位货币,称为“两替商”的汇兑机构盛行。
江户幕府成立后,幕府设立金座、银座,发行、统一金银币,铜钱部分则于1606年发行庆长通宝,但庆长通宝只在江户为主的东国地区和京都流通,丰臣氏所统治大阪仍使用各种外地流入货币。另外各大名在领地私铸铜钱但现象依旧存在,幕府必须多次发布撰钱令禁止私铸,对外贸易也导致铜钱大量流出,导致幕府意识到必须发行全国统一的铜钱,解决铜钱不足、混乱的问题。[6]
在寛永3年 (1626年)常陆国商人佐藤新助在幕府和水户藩许可下铸造第一批宽永通宝,但当时仍非官方货币,佐藤新助死后停止铸造。寛永13年 (1636年)5月5日,幕府宣布于6月1日发行宽永通宝,幕府一度打算禁止旧钱流通,但是因为长州藩和萨摩藩反对,以及幕府没有足够铜矿铸造足量宽永通宝,因此暂时允许使用旧钱,1637年4月以确保宽永通宝的铸造材料为由,开始禁止出口铜,包括铜钱,并持续到1646年,改为保护性商品。[6]
寛永13年6月幕府在江户设钱座,开始铸造宽永通宝,从1636~1659年铸造的宽永通宝被称为古宽永,主要的铸造厂是幕府所属的江户和近江坂本的钱座,但水户、仙台、松本、三河吉田、高田、冈山、长州、冈等藩也经幕府许可设立钱座铸造钱币。宽永通宝发行之后因为迅速普及导致通货膨胀,1640年幕府宣布停止铸造,直到1653年恢复铸造。[7]
1659年以后铸造的宽永通宝被称为新宽永,此时日本已完全将输入中国铜钱替换为日本自行铸造的货币。不同时期宽永通宝的质量不一,主要受当时日本同时使用金、银、铜钱三种金属货币,当金、银货币铸造品质下降,导致原料矿价升高,铜钱品质也随之下降,另外铜钱不足时也会牺牲铜钱品质增加发行量。当时中国的清朝也输入宽永通宝使用。
18世纪因为铜矿不足、价格升高,于1738年开始铸造铁制宽永通宝,但是不受欢迎。1768年又发行黄铜制宽永通宝,并将面额定为4文,[8]许多物品改以4的倍数定价,并出现类似今日百元商店的“四文屋”。
日本开港之后与美国协定1银元兑换铜钱4697文,但在中国1银元仅兑换铜钱800~1000文,导致外国人大量将铜钱输出日本转运至中国。为了与之对抗幕府以铁制1文宽永通宝和天保通宝换回铜制宽永通宝,定价为铜制宽永通宝1贯=铁制宽永通宝1贯548文,并为此铸造52万贯铁制宽永通宝。[9]
1861年甚至发行铁制四文宽永通宝,但与铁制一文宽永通宝一样不受欢迎。1867年幕府不再管控货币兑换价格,交由市场自由运作,当时兑换价为铁制宽永通宝1文=铜制宽永通宝4文或黄铜制四文宽永通宝12文。[9]
进入明治维新后,1868年政府为了应对铜钱流出,增加铜钱价值,宣布铁制宽永通宝1文可兑换铜制宽永通宝12文或黄铜制四文宽永通宝24文。1871年日本制定新货条例,订立圆‧钱‧厘的货币体制,并公告宽永通宝价格为:[10]
其中铜制一文与黄铜制四文宽永通宝因为政府铸造的一厘货币稀少,在市面上仍有流通量,被称为“一厘钱”和“二厘钱”。铁制宽永通宝于1873年被宣告失去货币效力,但仍被使用至1897年货币法施行前。1897年货币法实施之后宽永通宝使用逐渐减少,厘的支付大多以火柴、纸张等日用品取代,1916年租税方面正式宣布放弃厘,一般商贸随之跟进,“一厘钱”和“二厘钱”成为无用货币,但银行结算时仍将宽永通宝最为最小货币单位。[11]
宽永通宝在法律上正式宣告停用是在1953年颁布的小额通货整理法,至此江户时代发行的货币才在法律上失去其效力。[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