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于一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定于一尊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意是指中原统一天下并共同尊立一个帝王,现指以某一人物、学说、思想、制度等作为某个领域内唯一的权威标准。

出处

这句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1]

秦朝丞相李斯进言认为秦初诸侯并立,天下分散不一,儒生和游士学古论今,根据自己的学术私下议论朝政。如今秦始皇统一中国,理应由皇帝来分辨是非黑白,订立唯一的标准。否则将任由私学从师古典,是古非今,诽谤朝政,扰乱民心巷议。若果不加以制止,势必人心不一,阻碍朝廷统治。

儒家教化

汉朝之初以黄老治术为政治思想,武帝接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列为统治思想,将经学与统治紧密结合,藉儒术支撑中华传统伦理,使儒家学术定于一尊,成为士人进身之途,博士学官之职从此被儒家垄断。

儒学提倡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伦理观念,确立从上而下的统治制度,形成君尊臣卑的阶级思想。儒家并重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大一统”不仅是指国家疆域的统一,更是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整齐划一,以君王为唯一的集权体制。[2]

中国政治语言

2017年,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作主旨演讲,指“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3]

2018年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4]

2018年7月,中共中央高层多次提到“定于一尊”,强调党中央领导核心的权威地位,因此引起关注。[4] 7月5日,新华社发表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讲话,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5] 7月16日,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集体学习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栗战书重申“自觉加强政治建设,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6]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着力“通过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自觉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7]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出版习近平著书《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新华社报导指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权在党中央,必须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8]

2020年5月,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坚持“以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谢春涛表示“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更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9] 10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指称“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10]

2023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秦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高级别会议表示,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具体国情、人民诉求千差万别,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人权保障模式,各国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的权利必须得到尊重,照搬照抄别国模式只会水土不服,将别国模式“强加于人”更会贻害无穷[11]

另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