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至正十一年(1351年)[1]八月,商人徐寿辉与邹普胜、彭莹玉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起事,部众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以“弥勒佛下生”等口号发动群众。十月,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据此建国,国号宋,年号治平。以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邹普胜为太师,置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六部,有丁普郎、杨普雄、项普略、况普天、欧普祥、陈普文、赵普胜、史普清、鲁普恭、陶九,许甲、于光、傅友德等悍将。
治平三年底,蕲水失陷,彭莹玉阵亡,治平五年(1355年),重新取得湘、赣等地,迁都汉阳(今武汉汉阳),改年号为太平。太平二年(1357年),陈友谅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治今江西九江)。
天定二年(1360年)六月十六,汉王陈友谅邀请寿辉至太平路采石(今安徽当涂)附近五通神庙拜神,陈友谅命死士刺杀寿辉,以铁挝击碎寿辉首级,徐宋政权灭亡。
传世史书大都记载徐寿辉政权国号为“天完”,不过“天完”一词与历代国号来源皆不相同,历代均有人尝试做出解释。明朝赵士佶《皇纲录》解释:“‘天完’非国,寿辉取以为号者,以字形压‘大元’也”。这一说法得到了杨讷的认同[2]。史树青依据宋濂《宋学士集·銮坡前集》中《故怀远大将军同知鹰扬卫亲军指挥使司于君墓志铭》一文称“分宁徐寿辉建伪号曰宋,都九江”,对“天完”另做解释:“颇疑‘天完’二字来源于‘大宋’,‘天’字是大上加一,‘完’字是去木增元,有宋朝覆灭元朝之意。”[3]
1982年,重庆明玉珍墓出土《玄宫之碑》,碑文记载:“淮人立徐主,称皇帝于蕲阳,颁万寿历,建元治平,国号宋。”此后有多篇论文重新讨论徐寿辉国号问题。1984年,刘孔伏、薛新力根据《玄宫之碑》,认为徐寿辉政权国号为“宋”,并对“天完”来源做出解释[4]。此后,徐文彬、章采烈、一章均撰文讨论徐寿辉国号,并对“天完”做出自己的解释[5][6][7]。2008年,杨讷根据元末明初刘夏的文集《刘尚宾文集》中的相关文章[注 1],再次撰文,认为徐寿辉政权的国号确实曾为“宋”,但不能排除曾经也使用“天完”国号的可能[9]。
对于以《元史》为代表传统史籍称国号为“天完”的原因,学者们的解释大同小异。因为朱元璋曾隶属的韩林儿政权国号也为“宋”,徐寿辉政权成立于韩宋之前,如果史料显示徐寿辉早于韩林儿建国前已成立“宋”,这将削弱以“复宋”为名的韩宋政权合法性,对实际上继承韩林儿政权的朱元璋树立红巾军正统的形象也不利,况且朱元璋在登基为“大明”皇帝后,刻意回避他过去长期隶属韩氏政权的事实,国号“宋”成为禁忌。因此,《元史》将徐氏政权篡改为“天完”以淹没事实,是出自于政治上的考量。[4][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