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火星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奋斗撞击坑(英语:Endeavour),也译为努力撞击坑或奋进号撞击坑,是一个位于火星子午线高原的撞击坑,直径约22公里[1]。
火星侦察轨道器的资料显示在奋斗撞击坑的撞击坑环部分侦测到了页硅酸盐矿物。这些矿物可能是在火星早期历史中形成于弱酸性潮湿环境[5]。撞击坑环在北侧、东侧和西南侧较高。而环已经受到侵蚀并且退化,并且正遭遇和维多利亚撞击坑类似受到平原物质填充撞击坑底部的过程[6]。
和周围的平原做比较,撞击坑底的光谱有强烈的玄武岩和赤铁矿特征[7]。撞击坑内包含两组沙丘地。2008年开始拍摄的影像显示了一些关于沙丘地的地形变化,这可能是在这二到三年间火星上的风仍持续侵蚀的证据[6]。在撞击坑环周边的平原则有聚水合硫酸盐的证据[7]。
2011年12月,机会号在该撞击坑环周围的土壤发现了石膏矿脉。化验证实该矿脉含有钙、硫和水,和化验资料最符合的矿物就是石膏。这可能是富含矿物的水流经岩石的缝隙形成的。在子午线高原有一个称为“霍姆斯特克”(Homestake)的岩脉。因为当地其他种类的硫酸盐存在,代表这可能是在偏中性环境,而非强酸性环境下形成;因此这样的环境可能更适合多种生物生存。霍姆斯特克岩脉是富含硫酸盐沉积物的岩床区域,比奋斗撞击坑周围暴露出火山岩的岩床区域要古老[8]。
机会号火星探测漫游者在2008年8月起开始往奋斗撞击坑前进[1],2009年7月在其摄影机视野中可见到撞击坑环[9],并于2011年8月9日到达撞击坑边缘[10]。
奋斗撞击坑和其地理特征的名字是来自詹姆斯·库克于1769年到1771年首次航行所指挥的英国皇家海军的研究船努力号。该次航行曾到达斐济、新西兰、澳大利亚。而奋斗撞击坑地理特征以詹姆斯·库克命名的澳洲地名命名,例如:单峰骆驼岬、希克斯点、拜伦湾、苦难角、拜伦角和约克角[11]。该次航行的目的是观测金星凌日以确认日地距离,回程中探索新发现的陆地。
自从2008年8月开始,机会号火星探测漫游者多次向该撞击坑前进[1][12]。机会号曾探测过的撞击坑包含直径750米的维多利亚撞击坑、130米的坚忍撞击坑和22米的鹰撞击坑[13][14][15]。
机会号于2008年8月离开维多利亚撞击坑,前进3.2公里后到了2009年3月7日(第1820太阳日),奋斗撞击坑的环首度进入机会号摄影机的视野[9][16]。机会号的摄影机中也可以看到当时距离38公里的直径7公里的亚祖陨击坑[16]。当时机会号距离奋斗撞击坑的直线距离是12公里,但为了避免危险,其行驶距离将比直线距离长 30%[9]。基于之前探测维多利亚撞击坑的经验推测,该次旅程时间将达到一个火星年(23个月)[9]。2010年5月5日,为了避免维多利亚撞击坑和奋斗撞击坑之间对机会号相当危险的沙丘地形,预测的行驶距离达到了19公里[17]。
2010年9月8日,机会号团队宣布机会号已到达维多利亚撞击坑和奋斗撞击坑19公里路程的中间点[18]。2011年6月28日,机会号距离奋斗撞击坑的环已经不到2公里[19]。
2011年8月4日,机会号距离奋斗撞击坑环只有120米 [20]。8月9日机会号则到达了接近“精神点”(Spirit Point)的环的西缘研究之前并未发现的岩石露头[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