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角鸮(学名:Bubo virginianus)是美洲一种中型的猫头鹰。它们的适应力强,是美洲分布得最广的鸱鸮科。
大角鸮长46-68厘米,翼展长101-153厘米。雌鸟比雄鸟大,平均长55厘米,翼展长124厘米,重1.4公斤。较大的个体分布在近极地,较小的个体则接近赤道,符合伯格曼定律(Bergmann's Rule)。
大角鸮的耳边绒毛很大,面部呈红色、褐色或灰色,喉咙有一片白色。虹膜黄色,其下B. V. nacurutu的虹膜则是琥珀色。其“角”并非耳朵或是真正的角,而只是绒毛或羽毛。下身浅色带有褐色斑纹。脚上至爪前都长有羽毛。个别及地区性的颜色都有分别:靠近极地的个体呈较浅色,而在中美洲的则呈深朱古力褐色。
大角鸮的叫声是低音但大部的咕咕声,一连四或五个音节。雌鸟的叫声较高音,尾音上升。幼鸟只会发出嘶嘶声,很易与仓鸮的叫声混淆。
大角鸮很易与小雕鸮及其他雕鸮属混淆。不过它们一般都是异域的。
大角鸮之下命名了很多亚种,但是其中很多都是一些个体或渐变群。亚种的分别主要是在毛色及大小,而且一般都符合格洛格尔律或伯格曼定律:[2][3]
它们呈深灰色,有很多斑纹。脚呈淡色及狼斑纹。
大角鸮分布在北美洲的亚北区经中美洲及南美洲南至火地群岛。在危地马拉南部、萨尔瓦多及尼加拉瓜至巴哈马、亚马逊森林及南美洲南部、与及西印度群岛及大部分海岛上都不会见到大角鸮。[3][6]
大角鸮会栖息在树上,包括落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热带雨林、潘帕平原、大草原、山区、沙漠、亚北区的冻土层、石滩、红树林及一些市区。它们较少出没在极端气候的地区,并不会到湿地环境[7]及高海拔的冻土层。所有已交配的大角鸮都是留鸟,未交配的或幼鸟就会在较少食物供应的冬天离开,到处寻找伴侣及地盘。
大角鸮的鸟蛋及雏鸟是狐狸、郊狼或野猫的猎物。成鸟并没有天敌,但与鹰、雪鸮及其他大型鸮类对抗时可能会被杀死。它们并非受到威胁的生物。[1]
大角鸮有双目视觉,可以准确寻找猎物及在低光度下仍能看见。它们的眼睛大如人类的,但却不能在眼窝内转动。所以大角鸮会转动头部。其颈部在身体保持不动时可以转动达270°。
大角鸮的听觉也很好。它们感觉深度的能力比人类更强。这是由于它们的耳朵并非在头的两侧,而是在头较高的位置。只要倾斜或转动头部,它们就可以准确测量声音的横向及直向位置。
大角鸮是在夜间猎食,会站在高处等待猎物,再俯冲擒获猎物。它们主要狩猎细小至中等的哺乳动物,如野兔、兔、浣熊、大家鼠、松鼠、小鼠属、鼹科、田鼠、旱獭、鼩鼱科、蝙蝠、犰狳科、鼬属及沙鼠。它们更是豪猪及鼬鼠的天敌。它们也会猎食其他鸟类,由细小的戴菊鸟至大如大蓝鹭不等。涉禽(尤其是蹼鸡属及鸭),甚至乎雪鸮的幼崽都会被猎食。它们有时会吃农场的小鸡及小鸭。它们有时也会吃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甲壳类及昆虫。也有纪录它们会同类相食。
大角鸮爪的压力可以达到每平方吋500磅,远远超过人手的60磅的握力。在北部若有较大的猎物,它们会将吃剩的猎物冰冻起来,到有需要时再用体温来解冻。它们倾向在同一地方反刍食物。
大角鸮是北美洲最早繁殖的鸟类。它们于1月下旬或2月初繁殖,在10月的冬天就开始互相呼叫。它们会在12月前交配。位于热带气候的群落,其繁殖季节很不明确。它们会接管其他大至鸟类的鸟巢,有时更会加些羽毛。乌鸦及渡鸦、红尾𫛭或大型松鼠的巢都是它们的对象。它们有时也会利用树洞、崖壁、空置大厦及人工平台等作为鸟巢。
大角鸮每次平均会生2只蛋,介乎1-5只蛋。鸟蛋平均阔4.65厘米,长5.52厘米,重51克。孵化期介乎30-37日,平均33日。双亲会不断哺育雏鸟至两星期大,随后开始减少。6星期大的幼鸟会移到附近的树枝,1星期后开始学飞。雏鸟在10月下旬仍会要求哺育及未离开双亲,直至12月双亲开始繁殖第二胎。幼鸟会有1-2年时间的交配空白期,这段时间它们会流浪,直至它们交配及建立自己的地盘。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