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隅良典
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1945—)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隅良典(日语:大隅 良典/おおすみ よしのり Ōsumi Yoshinori,1945年2月9日—),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现任东京科学大学前沿研究机构特聘教授、第6位东京大学特别荣誉教授[1]等职。文化勋章表彰。文化功劳者。
大隅教授曾获得京都奖、盖尔德纳国际奖及威利奖[2]。2016年他因“对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成为21世纪第2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单人得主[3][4][5][6]。
主要成就
专长生物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领域。最知名的成就,是阐明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由于相关论文被大量引用,因此名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7]。2006年,日本学士院高度评价大隅的成就:“一贯正面致力于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的阐明,完全不跟风”[8],并授予他日本学士院奖[9][10][11]。2012年再以极高评价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后一哩路”京都奖(基础科学部门)[12][13]。2016年10月3日由于“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4][6]。
生平
时值太平洋战争末期的1945年2月9日,大隅良典出生于日本福冈县福冈市[14][9],其父为九州帝国大学教授,大隅良典则是家中四兄弟的老幺[9]。幼少时期,大量阅读兄长赠送的自然科学读物[9],其中又以八杉龙一的《动物的历史》(生きものの歴史)、麦可·法拉第的《蜡烛的化学史》、三宅泰雄的《空气的发现》(空気の発見)最令他感动,也启发了对科学的兴趣[9]。
其后,大隅考入东京大学理科二类[9]。起初他想在理学部学习化学,但又被教养学部新设置的基础科学课程吸引,便转变了方向[9],神原秀记与渡边公纲成为他在基础科学科的同级生[9]。1967年从东大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后[14][9][15],进入东大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继续深造[9]。由于受到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研究吸引,他师从今堀和友教授[9]。博士班时期,大隅其实是在京都大学大学院就学的[9],1972年结束东大博士课程(期满退学)[15],1974年取得东大理学博士学位[14][9],论文题目为《关于Korishin E3作用机制的研究》[16]。
在恩师今堀和友的引介下,大隅远渡美国,进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的研究室,在洛克菲勒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14][9]。当时,埃德尔曼的研究方向开始从免疫学转向发育生物学,大隅也确立了毕生从事体外受精研究的方向[9]。
其后,大隅响应的东大教授安乐泰宏的邀请返回日本[9]。1977年至1986年间担任东大理学部助手[14][9],1986年升任讲师,1988年转至教养学部担任助理教授[14][9]。1996年转至冈崎国立共同研究机构设置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所,担任教授[14][9]。2004年担任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生命科学科兼任教授[14][9]。2009年从综研大退休,获名誉教授称号[14]。同年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综合研究院特聘教授[9]。现在是东工大前沿研究机构特聘教授[17]。
2016年诺贝尔奖揭晓后,大隅随后在东京工业大学召开记者会,他对于自己获奖感到十分光荣,并提到自己的兴趣就是做别人不做的事,因为发现没人做的事很快乐,他也期盼社会多关注基础研究、展望未来,勿为“有用”一词所局限[5]。
大隅从属的学术团体包括:日本植物学会、日本植物生理学会、日本生化学会、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会等。
-
婴儿时期的大隅良典 (1945)
-
大隅在他的东京工业大学实验室
-
大隅良典与John Dirks、门司健次郎、D. Lorne Tyrrell
荣誉

轶事
大隅良典于2016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后在斯德哥尔摩发表谈话,提到:“在年轻世代中,被要求在极短期间就交出研究成果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希望打造出一方个人能尽情探究其志趣的科学净土。”长期以来他对于“日本的科学正在空洞化”的警告,开始成为媒体焦点。[20]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