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氏拓跋氏,又作拓拔、托跋、禿髮,古代鮮卑氏族之一,為拓跋部的族長,拓跋部部落大人的家系多屬於此氏族。拓跋部建立了包括北魏在內的許多拓跋國家。在北魏時,採取漢化政策,改姓元,西魏時期一度恢復拓跋姓,唐朝之後拓跋氏族逐漸漢化,被融入漢人之中。 鮮卑舊有的氏族,分為三十六部與九十大
刀劍亂舞- 松井勇歩(日语:松井勇歩) 獅子王 - 伊崎龍次郎(日语:伊崎龍次郎) 笼手切江 - 大見拓土(日语:大見拓土) 古今传授之太刀 - 塚本凌生(日语:塚本凌生) 地藏行平 - 星元裕月(日语:星元裕月) 大友宗麟 - 三浦浩一(日语:三浦浩一) 细川忠兴 - 早乙女じょうじ(日语:早乙女じょうじ)
魏太武帝狸伐,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12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魏道武帝拓拔珪的長孫,在位28年,谥号太武皇帝。 拓拔焘即位时,只有十六岁,大臣们都拿他当小孩子看。于是拓拔焘决定先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令人刮目相看,北魏国力进入鼎盛。427年,拓跋燾在連續兩年突擊統萬城之
達什尼瑪达什尼玛并不是最后一位土谢图汗。据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驻库伦办事大员陈箓称,库伦办事大员公署的主事陈宇清于1916年7月12日赴额尔德尼召摹拓古碑,8月2日回到库伦后报告陈箓称,“去库伦十一台,行五日,方抵土谢图汗王府,投刺入谒,老福晋领土谢图汗出见,汗年九岁。”
拓跋部拓(tab < 原始突厥语*topra)意为"尘土或泥土";跋(-γač 由来自印欧语系的借词*-βat演变而成,对应梵语pati)意为"主人、君主或丈夫等,有「土地拥有者/主人」的含义,与《魏书·序纪》中“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上古时代称君主为后),故以为氏”的记载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