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裁者 (电影)
2012年美國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独裁者》(英语:The Dictator,香港译《大钝裁者》,新加坡、台湾译《大独裁者落难记》)是一部2012年上映的美国政治讽刺喜剧电影,由2007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得主沙查·巴隆·科恩主演兼编剧及制片。
独裁者 The Dictator | |
---|---|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赖瑞・查尔斯 |
监制 | 沙查·巴隆·科恩 亚历·柏格 David Mandel Scott Rudin Jeff Schaffer |
剧本 | 沙查·巴隆·科恩 |
主演 | 沙查·巴隆·科恩 安娜·法瑞丝 本·金斯利 |
配乐 | Erran Baron Cohen |
摄影 | Lawrence Sher |
剪辑 | Greg Hayden Eric Kissack |
制片商 | Four by Two Films |
片长 | 83分钟 |
产地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2012年5月16日(美国) 2012年6月7日(港澳) 2012年6月15日(台湾) |
发行商 | 派拉蒙电影公司(美国) 洲立影片发行有限公司(香港) |
预算 | 6500万~1亿美元 |
票房 | 1.79亿美元[1]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独裁者 |
香港 | 大钝裁者 |
台湾 | 大独裁者落难记 |
剧情
北非国家“瓦迪亚共和国”(Republic of Wadiya)是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但其独裁者阿拉甸上将的独裁统治引起联合国注意,国际社会也不断设法制裁他。阿拉甸好色、幼稚、昏庸,领导的瓦迪亚政权残暴异常,且有极强的反西方、反犹太主义行径,甚至还在研发核武器,并将前去调查的联合国观察员驱逐出境,这使得联合国安理会不得不决定对瓦迪亚国进行军事干预。
为避免战火,阿拉甸只好亲自赴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调解。然而到达后不久,阿拉甸却被自己叔叔塔米尔所雇佣的杀手绑架。在行将被灭口之际,阿拉甸侥幸逃脱,流落纽约街头。但由于他的胡子已经被杀手剃光,因此别人认不出他。此时塔米尔找了一个比阿拉甸本人更加痴呆的替身参加联合国大会,该替身根据塔米尔的指示,在大会上声称将在五天内起草一份新的瓦迪亚宪法,并承诺将放弃独裁统治,实行民主宪政。事实上,塔米尔早已私下与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和中国的利益集团达成协议,以“民主化”作为掩饰,实则将向列强出卖瓦迪亚的石油资源,中饱私囊以自肥。散会后,中国代表询问油田周围的老百姓何去何从,塔米尔竟然表示要把他们全部消灭。大会经电视直播,阿拉甸眼见自己国家将被肢解,欲强行冲击联合国总部但未能成功。此时一个叫柔依的美国民权女斗士将其从警方手中救下,并骑车逃走。柔依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经营一家农业合作社,她希望阿拉甸能帮助她一起工作,但阿拉甸因放不下身段而拒绝了柔依。离开后,阿拉甸来到了皇后区的“小瓦迪亚”(Little Wadiya),在那里他遇到了曾经负责研究瓦迪亚核武器的科学家纳达尔,纳达尔告诉阿拉甸,被阿拉甸自己下令处决的所有人事实上全都被瓦迪亚的叛军给救走了。
了解了阿拉甸的处境后,纳达尔同意帮助阿拉甸重新夺回权力,但条件是必须保证自己在之后的核能研究工作不受干扰。两人经探查后发现,塔米尔及其替身签署新宪法的酒店正是由柔依的农业合作社负责食品供应,为能潜入酒店,阿拉甸找到了柔依并表示同意为她工作。在合作社工作期间,阿拉甸行为怪异、待人粗暴,但柔依始终对他非常耐心友好,因为柔依误将割掉胡子的阿拉甸认为是“受到迫害的政治难民”(事实上其处境亦与此不远)。一日纳达尔和阿拉甸乘坐观光直升机欲赴纽约曼哈顿岛上空“勘测酒店地形”,结果因言行怪异而误被人当做恐怖分子并遭警方逮捕。柔依闻讯后亲自赶赴警局,不但帮助阿拉甸出狱,还严厉地指责了拘留阿拉甸的警察。柔依的责任心与正义感打动了阿拉甸,顿时对其心生爱意。
柔依的合作社业务受到了大公司的排挤,为摆脱艰难局面,阿拉甸表示希望柔依将领导职位全权交给自己来打理合作社。由此,阿拉甸将合作社打造成了一个微型的独裁政体,依靠其“高效”的运作方式,合作社的生意又开始日渐兴隆。柔依看到这一切后,开始对阿拉甸心生好感,两人逐渐擦出爱情的火花。与此同时,纳达尔和阿拉甸两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与以前阿拉甸一模一样的胡子。纳达尔警告阿拉甸,他与柔依的爱情会影响最终的夺权计划,但阿拉甸感到自己已经深爱上了柔依无法自拔。在帮助店内一名突然临盆的孕妇顾客接生后,阿拉甸又发觉到了自己内心善良、温情的一面。阿拉甸下定决心向柔依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一方面希望柔依能够接受他,另一方面也想让自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阿拉甸戴着找来的胡子向柔依坦白了身份,谁知柔依反应非常激烈,并且愤怒地拒绝了他。伤心的阿拉甸于是决心重启夺权计划。
在纳达尔的帮助下,阿拉甸成功潜入即将举行签约仪式的酒店,在塔米尔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取代了自己的替身出席签约仪式。阿拉甸在各国政要及全世界媒体的面前,直接揭露了自己叔叔塔米尔的夺权行径,并抨击了外国利益集团妄图肢解瓦迪亚的作为,起身将宪法撕毁。在这之后,阿拉甸又大肆讽刺了美国式民主的种种虚伪本质,并宣布瓦迪亚将仍然是一个独裁国家。然而在看到冲入屋内的柔依之后,阿拉甸再次被打动,他阐明了自己对柔依的爱,并且即兴宣布他将会把瓦迪亚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为人民造福。台下掌声雷动,然而塔米尔眼看自己的权力又被阿拉甸夺走,愤怒地拔起手枪向其射击。此时阿拉甸的原替身突然横身将子弹挡住,头部中弹倒地。不过该替身并未身亡,一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用脑袋挡住子弹”,二是因为他过于痴呆以至于不需要大脑便可存活。
最后柔依与阿喇丁生活在了一起,成为了瓦迪亚的王妃,柔伊在此时讲出她是犹太人的身份。阿拉丁虽然没有履行诺言将瓦迪亚打造成民主国家,但也不再像从前般残暴,偶尔还会搞恶作剧捉弄自己的手下。
演员
演员 | 角色 | 备注 | ||
---|---|---|---|---|
中文名 | 英文名 | 角色中文名 | 角色英文名 | |
沙查·巴隆·科恩 | Sacha Baron Cohen | 阿拉甸上将 | Admiral General Aladeen | 华狄耶(Wadiya)国家元首 |
安娜·法瑞丝 | Anna Faris | 柔依 | Zoey | 民权女斗士,经营布鲁克林的一家农业合作社 |
本·金斯利 | Ben Kingsley | 塔米尔 | Tamir | 阿拉甸上将的叔叔 |
杰森·曼萨凯斯 | Jason Mantzoukas | 纳达尔 | Nadal | 制造核导弹的华狄耶科学家 |
巴比·李 | Bobby Lee | 刘振 | Mr.Lao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一个石油商 |
约翰·莱里 | John C. Reilly | 克莱顿 | Clayton | 职业杀手(客串) |
梅根·福克斯 | Megan Fox | 梅根·福克斯 | Megan Fox | 客串 |
爱德华·诺顿 | Edward Norton | 爱德华·诺顿 | Edward Norton | 客串 |
制作
根据拜伦·科恩的表演来判断,其角色的灵感来自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乌干达总统伊迪·阿敏、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萨伊总统蒙博托、缅甸军头奈温、丹瑞和土库曼总统尼亚佐夫等独裁者[2],一般认为他扮演的是利比亚前领导人穆阿迈尔·格达费[3][4],也影射了恐怖分子本·拉登[5]、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5] 等人。同时该电影也向前不久逝世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致意。[5][6]
瓦迪亚领土的真实背景国家为厄立特里亚,巧合的是该国政府也是独裁政权。
拍摄地包括西班牙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与富埃特文图拉岛[7]。2011年6月至8月也在纽约市进行了拍摄[8]。剧组还打算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内部进行拍摄,但遭到拒绝,原因是联合国担心电影“影响联合国的形象”。[9]
评价
在烂番茄上,根据181个评分显示,本片获得了58%的好评度[10]。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发言人对该片作出简短评价称:“拜伦·科恩确实是个幽默的家伙。”[9]
该片在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哈萨克、白俄罗斯、巴基斯坦 、朝鲜和马来西亚都有各种程度的审查或被禁止[11] [12] [13] [14] [15] [16] [17]。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