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墨西哥谷(西班牙文:Valle de México)位于墨西哥中部,属于一个高原区域,四面环山,曾是多个前哥伦布时期中部美洲文明的中心,包括特奥蒂瓦坎、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
“阿纳瓦克”(古代纳瓦特尔语"Anahuac",意为“水中间之陆地”)以及“墨西哥盆地”(Basin of Mexico)均指代墨西哥谷。
墨西哥谷坐落于跨墨西哥火山带[1][2],涵盖了大墨西哥城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墨西哥州、伊达尔戈州、特拉斯卡拉和普埃布拉州的部分地区[1]。
墨西哥谷的地形由由数百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形成,造就了一个没有自然排水出口的封闭盆地,形成多个相互连接的湖泊。[3]周围的西马德雷山脉界定了其边界。这片地区的独特地形、肥沃的火山土壤和丰富的淡水资源使其成为早期人类定居的理想之地。考古学证据表明,这里早在12,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支持大规模农业[4]。
公元1世纪,特奥蒂瓦坎文明崛起,建立了特奥蒂瓦戛纳,以其宏伟的金字塔和复杂的城市规划而闻名。1325年,说纳瓦特尔语的墨西加人在特斯科科湖[1]中建立了特诺奇提特兰城。这个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强大而复杂的大都市,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庙宇、宫殿和公共建筑,直至15世纪初,都是阿兹特克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班牙人到达时,墨西哥谷已是一个人口繁盛的文明中心,人口约100万。在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后,西班牙人重建了特诺奇提特兰,并将其重新命名为墨西哥城[5]。当时,谷中有五个湖泊,但西班牙人为扩建墨西哥城,逐渐排干了湖泊的水,以防洪水威胁[4]。尽管战争与疾病夺去了许多当地人的生命,到1900年时,这里的总人口依然达到了100万[6]。
进入20和21世纪,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墨西哥谷的人口迅速增长,自1900年以来,人口每十五年翻一番,目前达到了2100万。尽管这里一直是文明的摇篮,但也面临快速城市化和水资源短缺等挑战。历史湖泊因城市扩张和水管理问题大部分被排干,当前正进行生态保护工作,以恢复环境质量并保护文化遗产。[7][8]
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墨西哥谷吸引了早期人类的定居[4]。
一般而言,中美洲的人类在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逐渐进入农业社会。墨西哥谷最古老的人类定居点是Tlapacoya,位于现在墨西哥州东南角的泽尔高湖边,考古学证据表明这一地点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2,000年。
公元前10,000年之后,史前人类的遗物开始迅速增多。其他早期定居点包括Tepexpan、Los Reyes Acozac、San Bartolo Atepehuacan、Chimalhuacán和Los Reyes La Paz,尽管具体时间尚无确切证据。在Tlapacoya发现的人类遗骸和一些人工制品(如黑曜石剑)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0年,当时该地区气候半干燥,生活着骆驼、美洲野牛和马。[9]然而,具体时间仍存在争议。
猛犸象也曾栖息于此,墨西哥谷是墨西哥境内猛犸象狩猎点最集中的地区,尤其是在特斯科科湖岸边及周边自治市中。[10]这些地方的农田至今仍能挖掘出猛犸象的骨骼。大量猛犸象化石在墨西哥城地铁建设时发现,特别是在Colonia del Valle中心、琳达维斯特中北部和科约阿坎区北部都有重大发现。墨西哥城地铁四号线的标志便是一头猛犸象。墨西哥谷地区最丰富的猛犸象化石发掘点则位于Tocuila古生物博物馆,位于墨西哥州特斯科科北部,面积达45公顷(110英亩)。[10]
特拉蒂尔科是位于墨西哥谷的一座大型前哥伦布时期村庄,靠近现代墨西哥城的同名小镇。它是墨西哥谷中第一个特大型居民点,兴盛于公元前1200年至200年间(前古典期中期),位于特斯科科湖的西岸[11]。起初,这里被视为一个史前墓地,但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墓葬实际上位于房屋之下,后来被重新分类为主要酋长的领地。特拉蒂尔科人以农业为生,种植豆类、苋属植物、南瓜和红辣椒。公元前1000至700年间,这里达到最繁荣的时期[11]。
与特拉蒂尔科古老程度相当的还有Cuicuilco[12]。这个居民点位于现今的起义者大道与墨西哥城外环路交汇处,曾一度扩展至现有的边界,但后来遭遇了一次毁灭性的火山喷发。墨西哥城的许多区域也建在火山喷发所留下的熔岩之上。当时,这里是Zacatépetl山上河流形成的三角洲。Cuicuilco被认为在公元前1200年就达到了城市规模,并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50年间衰落[12]。
大约在2000年前,墨西哥谷成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1]在Cuicuilco衰落之后,人口重心转移到了墨西哥谷北部的特奥蒂瓦戛纳及其后来的图拉,这两个地方已不再属于墨西哥谷湖区。大约公元前800年,特奥蒂瓦坎开始形成有组织的村落,到公元前200年达到顶峰,城市内约有125,000名居民,面积达20平方公里(约8平方英里),成为重要的宗教中心。到8世纪早期,随着托尔特克的兴起,特奥蒂瓦坎逐渐转变为一个主要城市,人口也开始向墨西哥谷北部边境的Tollan和图拉转移。
在图拉和13世纪托尔特克帝国衰落之后,墨西哥谷的人口布局再次发生变化,人们重新迁往湖区。到13世纪末,大约50个城市化的、半独立的居民聚集点在湖区边缘形成,每个聚集点的人口约有上万,直到殖民时期都由阿兹特克帝国统治。所有这些城邦,包括其中最强大的特诺奇蒂特兰城(约有15万居民),并不完全自治或自给自足,主要原因是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农业系统的矛盾。它们的政府组织基本相似,都是为了便于控制洪水和储存农业灌溉用水而建立的。尽管水利设施相对发达,但在后来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几乎全部被破坏。[13]
特诺奇蒂特兰城建立于1325年,位于特斯科科湖西部的一座小岛上,使用墨西哥式人造草坪扩展至整个浅水湖区,占地9,000公顷(约35平方英里)。城市居民通过堤坝、运河和水闸等系统来控制水位,并通过渡槽将山上的淡水输送到城内。周围的村庄则利用梯田进行耕作。[1]尽管特诺奇蒂特兰城势力强大,但由于对其他地区资源的依赖,阿兹特克三国同盟在特诺奇蒂特兰、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之间形成。当西班牙人抵达时,特诺奇蒂特兰城已经压倒了另外两座城邦。尽管其势力延伸至山谷之外,但铁诺支蒂特兰始终未能控制整个墨西哥谷。
到1520年,墨西哥谷的总人口已超过100万。[1]
在被征服后,西班牙人重建了铁诺支蒂特兰城,其规模与布局与原来基本相同。然而,屠杀和瘟疫导致墨西哥谷的人口大幅减少,直到墨西哥独立战争一百年后才恢复。到20世纪初,墨西哥城的人口超过100万,并以每15年翻一番的速度激增,这部分得益于政府对城市的有意开发。[1]电力系统、下水道等公共设施相继建立。自1950年代起,城市化从联邦区向周边区域扩展,特别是北部的墨西哥州。[1]今天,墨西哥城都会区占据全国45%的工业、38%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和25%的人口。[1]尽管城市本身的人口增长趋于平缓,但城市外缘的扩张依然持续,许多新兴村落不合法地定居在环境敏感区域的山上。山谷中的城市面积从1940年的90平方公里(35平方英里)扩张至1990年的1160平方公里(450平方英里)。[1]目前,该都会区拥有2100万人口和600万辆汽车。[14]
由于地处高海拔区域,加之风场和逆温现象,墨西哥城极易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7][15]在这样的高度上,氧气含量本就较低,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则产生氧化氮和一氧化碳,这些污染物由于山谷的封闭结构,仅能通过北部的一个缺口排出。此外,山谷内的风场呈循环状,并没有单一的盛行风将污染物带走。冬季逆温现象更为严重,外部的盛行风从北部缺口吹入,而这一缺口正好是工业密集区域。这种污染状况在夏季和雨季时会有所改善。
由于无铅汽油的推广,空气中的铅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也有所减少。[15]然而,墨西哥城仍面临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主要是臭氧以及直径在2.5至10微米的微粒。[14][15]很多时候,墨西哥城的10微米颗粒浓度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14]
在20世纪40年代,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之前,山谷的可见度约为100公里(60英里),周围的群山清晰可见。但随后,这一可见度一度降至仅有1.5公里(约5,000英尺)。
墨西哥谷南部的古代湖泊已经变成了高含水量的淤泥地,而且几乎完全被城市覆盖了。[3]地下水在山脚下产生了许多泉眼。[3]这些地下水提供了墨西哥城、阿潘、查尔科和阿美卡美卡居民的饮用水。[5]
20世纪之前,,山谷内的墨西哥城依然包含着从特斯科科镇附近的淡水湖到南部的一个盐湖的几片水域。[3]Zumpango湖、Xaltoca湖、霍奇米尔科湖、泽尔高湖和最大的特斯科科湖涵盖了大约1,500平方公里(580平方英里)的山谷面积。[1]一些小山像塞拉德瓜达卢佩和Chiconaultla山将它们分割开来。[16]其他湖泊最终的会向特斯科科镇汇流。[1]这些湖泊由马格达莱纳河、贝塞拉河等河流补给,它们则会汇集从山上流下来的融雪水和径流。[1]
远在西班牙人抵达之前,这些湖泊就因为气候变化而萎缩了。[9]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加速以及降水减少,在公元前10,000前的Tlapacoya文化早期,很多湖水水位就已经只有不到5米了。[9]阿兹特克帝国时,一些北部湖泊在10月至来年5月的旱季根本无法驾驶独木舟。
西班牙人到来之后,他们逐渐排干了湖泊中剩余的水以防洪,过度开采地下水更是加速了湖泊的消失,除了霍奇米尔科湖的一些运河外,很多旧湖床都已经成为铺砌的道路了。[1]前者之所以保留是为了提供游客以机会观赏“trajineras”,一种很像贡多拉的小船。[17]
2,000年以来,墨西哥谷的居民总是在想办法改造山谷里的水力条件。[9]阿兹特克人建造堤坝以防洪、分割南北部的淡水和咸水。在1521年铁诺支第特兰城被毁之后,西班牙人重建了阿兹特克人的堤坝,但是发现它们不足以提供理想的防洪效果 。[18]
在1555年一个殖民城市遭到洪水威胁之后,人们提出了建造排水渠的想法。第一条运河建造于1605年,取孙潘戈湖之水向北穿过城市韦韦托卡直达图拉河。这个计划由恩里科·马丁内斯实施,他在其上花费了25年时间并且最终成功了,为运河取名为Nochistongo,但是没能阻挡1629年的大洪水。另一条运河,后被称作“大运河”与前者平行挖掘,终点在特基斯基阿克。其主运河平均宽6.5米(21英尺),长50公里(30英里)。[19]三条次要的运河主要建造于1856年-1867年间,1894年由波费里奥·迪亚斯在官方上宣布完工,尽管工作依然在继续。[18]但是大运河并没有解决洪水问题。20世纪初墨西哥城开始迅速下沉,从运河中取水也不得不依靠水泵了。[18]同时,大运河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16]尽管如此,1950年和1951年墨西哥城还是遇到了洪水。[18]
后来又修建了一条叫做Emisor Central的新通道来运送废水,但是因为过度使用和污水腐蚀而毁坏了。在雨季,这条失修的运河将会导致机场等地区面临洪水威胁。因此,一个耗资13亿美元的计划出台了,其中包括新的抽水系统、一个50公里长的排水通道,并且清理、重修现在的11,900公里(7,400英里)的排水系统。[20]
历史上,墨西哥城曾经通过渡槽来为城市提供用水。[1]1850年代中期,在城市下面发现了地下水,因此导致了大规模的凿井取水。现在70%的墨西哥城城市用水依然来自山谷里的含水层。然而除了消耗过度,同时因为污染,墨西哥城已经不得不从山谷外面取水了。[1]
随着生态破坏、工业化和人口膨胀,墨西哥城面临着严重的用水不足。墨西哥城大约每秒就需要60立方米的水来提供人们饮用和支持农业。[1]主要含水层每秒被抽取55.5立方米,但每秒只补充28立方米。[1]这便导致了城市的地表沉降。自20世纪开始,墨西哥城的一些地区下沉了9米之多。[1]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信号出现在1930年代,这与密集开发含水层的时间不谋而和。[3]21世纪初,墨西哥城下沉速度为每年5-40厘米。[1]位于墨西哥城改革大道的独立纪念柱建立于1910年,因为四周地表下沉,不得不安上加固基础和一些其他设备。[1]
因为很多墨西哥谷的城市已经低于一些湖泊的湖底了,因此而面临着洪水的威胁。尽管采取了必要措施,[1]洪水已然是普遍情况,在夏天雨季更是如此。一些社区甚至强制居民在他们的住宅前安装小型水坝。地表沉降还导致了水管和排污管道破坏,进而威胁到了公众健康。[3]
穿过城市的河流在1950年和1951年被密封了起来。[18]例如Consulado河、Churubusco河和Remedio河都被直接封如混凝凝土管道通过排水系统运离墨西哥谷。San Javier河和Tlalnepantla河过去被用来补充旧湖区,但已经在抵达城市前被强制改变了水道,直接汇入大运河。[21]
墨西哥谷因其丰富的火山土壤、战略位置和丰富资源,数千年来一直是文化、政治和经济力量的中心。如今,墨西哥城建立在古代阿兹特克首都特诺奇提特兰的遗址上,其历史中心依然保留着前西班牙城市的布局。市中心的索卡洛广场(Zócalo)坐落于大庙遗址上,象征着文明的延续与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该地区的标志性地标,如特奥蒂瓦坎、特诺奇提特兰和查普尔特佩克,见证了曾经在该地区生活的人们所留下的持久遗产。随着墨西哥城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墨西哥谷仍然是国家丰富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象征,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尊重过去与展望未来之间的平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