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护国城隍庙,简称基隆城隍庙,为一主奉基隆厅城隍城隍庙,与奠济宫庆安宫合称为“基隆三大庙”。此外该庙还奉祀西秦王爷、城隍夫人、城隍公子、文武判官阴阳司、诸司、日夜游巡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枷锁将军[1]

Quick Facts 基隆护国城隍庙, 基本信息 ...
基隆护国城隍庙
Thumb
庙宇外观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基隆市仁爱区忠一路7号
主神护国城隍
例祭
  • 农历三月三日(城隍圣诞)
  • 农历八月十四日(夜巡)
  • 农历八月十六日(日巡、安座大典纪念日)[1][2]
遗产指定良好
建筑详情
本殿构造硬山式
建立时间 大清嘉庆廿三年(1818年)
Close
Thumb
护国城隍神龛
Thumb
城隍庙内部

沿革

基隆护国城隍庙的创建年代,旧说是在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举人江呈辉、秀才张尚廉发起捐地建庙而建[1][3]。另有说法是嘉庆廿三年(1818年)建庙,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张尚廉等人捐地扩建[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隆遭到轰炸,当时信徒背着城隍神像逃难,但庙宇幸未被战祸波及,让信众深信是神明灵验保佑[1]。但庙宇建筑仍多少有些毁损,战后于民国35年(1946年)经黄龟理监制、设计,重新整修正殿、后殿[2]。而后在民国38年(1949年)重建后殿,并安座城隍夫人等城隍眷属与武英殿的西秦王爷[2]

祭祀

Thumb
武英殿

城隍庙正殿供奉城隍,两侧奉祀文武判官、八司、六将与七爷八爷,后殿奉祀城隍夫人与城隍公子,而在二楼武英殿则供奉有西秦王爷(配祀冯丞相、李元帅)与基隆聚乐社[注 1]的先人[1][2]。相传该庙奉祀的城隍爷为曾任基隆厅通判的包容,因生前为官清正,积劳成疾卒于任内,死后遂成为城隍,并被称为“护国城隍”[4][3][5]:200。《重修台湾省通志 卷九·人物志》中称包容是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升署基隆同知,光绪二十年(1894年)于任内去世[5]:200,但是《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中列出的历任基隆厅的长官(台北府分防通判台北府抚民理番同知)名单中并未有包容的名字[6]:69、102

该庙所供奉的西秦王爷为北管福禄派的乐神,在鸡笼中元祭之中,迎斗灯或放水灯的队伍都得经过城隍庙祭拜西秦王爷[1]

战后城隍庙的祭典曾在民国41年(1952年)改在三月二十三日举行,到了民国65年(1976年)才恢复原本的八月十六日[3]

建筑布局

基隆护国城隍庙由前到后依序是山川殿(三川殿)、正殿、后殿,而后殿为两层楼建筑[2]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