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南省未識別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回辉人(Utsul、ĥu Zaan),也称海南占族、海南回族,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南三亚市凤凰镇的回新社区、回辉社区,约有9400人。[2]回辉人是占族在海南岛的分支,操回辉话,属南岛语系。回辉人信仰伊斯兰教,因而被中国政府认定为回族,但民族定位依然模糊,有学者认为是现今占族的一个民系,也有的学者认为应独立成为回辉族或称为北占族(因回辉话属北占语支)。
回辉人的祖先是晚唐时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留居海南的后裔,以及从占婆国(现越南南部)外逃的占族人。在宋元年间占婆国领土不断被越南侵占,占族人前后数批被迫逃入海南岛,并与海南各族人民融合后形成穆斯林群体。[3]他们目前被中国政府定义为回族人,然而与中国大陆的回族人祖先大相径庭:大陆回族大部分起源于中国本地归皈者,少数人有中亚和西亚混血,语言主要是汉语官话;回辉穆斯林主要是越占战争期间及占婆被越南攻灭之后其遗民北逃海南岛而产生的民族,其使用的语言为北部占语,属于南岛语系。
随着2010年以后中国政府加大对新疆等地穆斯林少数民族的打压,这种趋势也逐步波及到三亚回辉人。自2018年起,中共开始限制他们与阿拉伯世界的联系,禁止18岁以下儿童学习阿拉伯语,并要求清真寺拆除宣礼塔上的广播设备,改放在地上并调低音量。政府还禁止回辉女学生戴头巾上学,引发当地人的强烈抗议。[4][5]
中共的目标是要切断回辉人与伊斯兰教的联系,并推动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统一”。官方文件要求最大限度减少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在三亚回辉社区的影响,限制伊斯兰特色建筑,取消伊斯兰标志,并加强对回辉人的监控和思想教育。这一系列措施被认为是中共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同化和灭绝的一部分。[6][7]
三亚回辉人的单一民族地位不获中国政府承认,被官方划归为未识别民族,甚至直接被中国政府认定为回族的支系。但实际上他们和中国回族的源头大相径庭,反而与东南亚有深厚的文化渊源。[8]
回辉人是中国唯一的马来-松巴哇语群族群、唯一的南岛系穆斯林族群,由于人数较少,民族识别时与信仰哈乃斐派的回族统划为回民族。同时,回辉话也是南岛语系之中极罕见的单音节声调语言、唯一属于东南亚大陆语盟的成员,拥有一定数量的黎语借词,与占语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三亚回辉人的远祖是从越南占婆王国逃到海南岛的占族人。占婆王国曾是南海一带的重要海上势力,在15世纪时其国王皈依伊斯兰教。遭到越南高棉入侵的占族人开始陆续逃难到海南岛定居下来。[8]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曾摧毁当地的清真寺和毁烧古兰经,使得他们的宗教活动受到严重打击。1978年后,三亚回辉人才得以重新恢复正常的宗教生活,重建清真寺。[9][10]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三亚回辉人也开始与东南亚等地的穆斯林重建联系。有些年轻人甚至前往沙特阿拉伯等地学习伊斯兰教义。[11]
回辉人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而倍受中国及海外学者关注和研究,被视为中国南方回民文化的独特代表。现今三亚市海棠区还有藤桥伊斯兰古墓群等国家级文物。此外还有很多散落民间代代传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亚回辉人与中国境内其他穆斯林群体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血统、语言、服饰和饮食等都与中国大陆的回族大不相同。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属于南岛语系的回辉语,与东南亚占族人的语言和马来语相近。女性传统上会戴头巾,长袍也是她们的特色服饰。[12]
三亚回辉人与当地汉族(主要为海南闽人)之间向来和谐相处,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以虔诚的伊斯兰信仰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闻名,经济上也相对发达。直到2017年,中国政府还曾自豪地宣传他们的“回族文化”,称三亚是南中国海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12][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