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硓𥑮石(台湾话:Lóo-kóo-tsio̍h,英语:coral stone),是澎湖地区对珊瑚礁石灰岩的称呼,也可指其他表面十分粗糙、尖锐的岩块。又作“咾咕石”、“咕咾石”、“𥑮硓石”等。在澎湖传统建筑中作为建材使用。
在海洋中生活的珊瑚死亡后,其骨骸在海底沉积,随时间推移,逐渐堆积、增厚,成为以珊瑚骨骸为主体的珊瑚礁。若因地壳运动上升,或海水面下降而出露于海面,则为隆起珊瑚礁。日久盐分渐少,即可运用于建材。
硓𥑮石一词可见于清代文献《澎湖厅志》卷十〈物产篇〉:“老古石,府志作𥕍𥕏石,云生海中,皆咸卤结成,粗劣易腐,士人置盆碗中充玩。陈廷宪云:海底乱石,磊砢松脆,俗名老古石。拾运到家,俟咸气去尽,即成坚实,以筑墙、砌屋皆然。”说明此岩块生成于海中,待盐分减少后,利用其坚实的特性来筑墙砌屋。
一说“硓𥑮”之名是由珊瑚之英译“coral”而来,发音接近闽南语“𥑮硓”。如果“𥑮硓石”是由coral一词转音而来,“硓𥑮石”就有可能是从“𥑮硓石”讹变而成,因此“𥑮硓石”似是珊瑚礁岩体的原始俗称。[1]
早年澎湖民宅墙体多用硓𥑮石砌成。另外,澎湖终年少雨,海风强盛,土壤带盐分令植蔬生长不易,居民也利用硓𥑮石在住宅或菜圃前围起疏朗的矮墙,用以防风,此种建筑又称为菜宅。清道光年间筑凤山县城墙亦采用此石,是台湾的古老建材。
今日,仍可在澎湖看见许多硓𥑮石建筑物,尤以白沙、西屿、望安为最旧称“花宅”的望安乡中社村,由于古厝保存完整,在2004年被列入“世界100大最值得关怀及保存的文化纪念物”[2],2010年,由文建会(中华民国文化部前身)正式登录为“重要聚落”。西屿二崁陈宅、白沙通梁古厝等亦流传至今。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