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开珎[注 1](日语:和同開珎わどうかいちん / わどうかいほう Wadōkaichin/Wadōkaihō)是日本最早铸造并发行的官方货币,初造于日本和铜元年(公元708年)五月,也是日本“皇朝十二钱”之首[1]

Quick Facts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
Thumb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和同開珎
假名わどうかいちん/わどうかいほう
平文式罗马字Wadōkaichin/Wadōkaihō
Close

概况

和同开珎为方孔钱,形制与同时期中国唐朝开元通宝类似。每枚直径约24mm,中间方孔边长约7mm,正面依顺时针方向铸有“和同开珎”四字,背面无铭文。

在和同开珎开铸之前,日本的商品交易都是以稻米和布帛等实物作为货币,后期也有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以及日本本国私铸的无文银钱日语無文銀銭[2]文武天皇三年(公元700年),铸钱司设立,负责铸造钱币[3]。大宝二年,以粟田真人为首的遣唐使赴中国考察货币制度[4]。和同开珎开铸于公元708年。这一年正月,有人在武藏国秩父郡(今埼玉县秩父郡)发现自然铜矿(即“和铜”)并献给朝廷[5]元明天皇因此下诏改元,改庆云五年为和铜元年[2];二月,催铸钱司设立,负责监督各地铸钱司;五月开铸“和同开珎”银币,八月开铸“和同开珎”铜币[6]

为推广新钱币,和铜三年(公元711年),日本政府又颁布了“蓄钱叙位令”,如积蓄一定钱币,即可授予官位[7]。但这一举措反而导致市面上流通货币减少。后来日本私铸钱币泛滥,和同开珎出现贬值。天平宝字四年(公元760年),“万年通宝日语万年通宝”开始发行,一枚万年通宝等于十枚和同开珎,但最终造成了币制混乱。天平神护元年(公元765年),“神功开宝”发行,与万年通宝等值流通;宝龟十年(公元779年)开始,和同开珎、万年通宝、神功开宝三者等值流通。延历十五年(公元796年),“隆平永宝”发行,和同开珎、万年通宝以及神功开宝废止[8]

由于当时中日交流频繁,在中国也曾有“和同开珎”出土[9]

铭文争议

此钱文字的读法历来有不少争议。正史中并未提及此钱上的铭文,从江户时代开始,学者就对该钱的读法发生争论,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和同开珍”(わどうかいちん)说、“和同开宝”(わどうかいほう)说两种。

“和同”二字的来历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年号“和铜”的简略写法。另一种说法认为此钱不是年号钱,“和同”一词意为“调和”,仅仅只是一个吉祥语而已。

“珎”字的来历也存在争论。据《辞海》,“珎”字为“珍”(日语:ちん Chin)的异体字[10]因此此钱铭文应为“和同开珍”。[11]寺岛良安日语寺島良安的《和汉三才图会》、草间直方日语草間直方的《三货图汇》[12]皆持有此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珎”字是汉字“寳”的异体字。日本史料中存在将“天平胜宝四年”简化写作“天平胜珎四年”的事例。而在《东大寺献物帐》中也存在将“宝”简写为“珎”的事例,此处的“宝”是“货币”之意。此钱模仿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开珎”可能是“开元通宝”之简称。皇朝十二钱中的其他钱币皆以“宝”字结尾,而之后流通的宋钱、元钱、明钱乃至江户时代的方孔钱也是如此,据此认为“珎”应为“宝”[13][14][9][15][4]狩谷棭斋日语狩谷棭斎的《钱币考遗》、中川积古斋日语中川積古斎的《和汉稀世泉谱》、明治时代古钱收藏家成岛柳北皆持有此种观点。[16]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该钱的铭文应该上右下左回旋读为“和开同珎”。[14]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