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岭
台灣中部橫貫公路主線穿越中央山脈主脊東西分水嶺的山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中部橫貫公路主線穿越中央山脈主脊東西分水嶺的山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禹岭,原称合欢垭口[注 1],是台湾中部横贯公路主线穿越中央山脉主脊东西分水岭的山口,为毕禄山与合欢山之间的最低鞍,岭线上的鞍部海拔2,636米,[1]棱线为西北侧南投县仁爱乡荣兴村、东南侧花莲县秀林乡富世村两县交界[3][4][5]。中横主线在山口下方约70米处以合欢山隧道凿穿,合欢山隧道口公路标高2564.67米。[2]
大禹岭的地理位置重要,因地形为分水岭,顺着此地形分成两个工区:大禹岭以东至太鲁阁称主线东段,由交通部公路总局合流工务处管辖;大禹岭以西至东势称主线西段,由公路总局梨山工务处管辖,便是现今所称中横东段、中横西段[6]。为了中横公路施工之便,辟建雾社支线进行补给,完工后,形成现今台14甲线在此与中横公路(台8线)会合,是通往太鲁阁国家公园、雪霸国家公园、合欢山与梨山的重要通路交叉点。早年大禹岭曾是金马号的中继站,当地居民有民宿经营、贩售热食等维生方式,但随着台湾汽车客运公司撤除路线、私家车辆变多及中横中断等等因素,已经渐渐失去中继站的功能。目前当地居住户数并不多[7],以种植茶叶为主。沿途有六个风景点,分别为台14甲线41公里处的“松涛云海”及41.5公里处的“奇莱云海”,和台8线108公里处的“枫之谷”、110公里处的“源光溪瀑”、111公里处的归化野地猫耳菊及115.5公里处的枫红瀑布[8]
1914年,日本总督府为了讨伐原住民太鲁阁族,兴建军用道路,讨伐战结束后,将原路线变更,新辟路线大致是现今合欢越岭古道,大禹岭在当时是被称作“分水岭”,据《合欢古道西段调查报告》指出是称“北合欢山垭口”,因为是三岔路口,位置在现今合欢山隧道正上方,古道各别通往梨山、雾社与太鲁阁,中横公路行经大禹岭并未沿用古道路线[4][9]。
1958年11月2日,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前来巡视合欢垭口施工状况,因该地名念起来不顺口,后来则由时任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蒋经国改名,是有感于公路采徒手开凿,并因地质、技术问题与地形险要,在克难环境下作业,依此况难度不亚于大禹治水为比喻,故命名“大禹岭”[6]。
大禹岭位于中央山脉北段主棱,毕禄山与合欢山之间的最低鞍部,岭线上的鞍部海拔2,636米。[1]台8线112公里处,以合欢山隧道在岭线下方约70米处凿穿中央山脉主脊,隧道口公路标高2564.67米,[注 2]为全线最高点[注 3][3][2][10]。南北介于合欢山、毕禄山之间,东西介于关原、梨山之间,为立雾溪和大甲溪两水系之流域的东西分水岭[3][6]。
大禹岭地质脆弱,除了因地层构造,受高山气候影响,岩盘大多呈片状、碎屑状,因此不适宜被开发[11][12]。西起松泉岗,邻庐山层,东迄匡庐隧道、关原桥,临毕禄山层[注 4],此域地质成分以板岩、变质砂岩为主,并夹有砂岩,具有劈理、褶皱等现象,故于1979年地理学家陈肇夏将该地层采大禹岭做为标准地质,发表于《台湾中部横贯公路沿线地质》命名“大禹岭层”,地质年代属于中新世,由庐山层划分出来,故成分有部分相似性[13][14][15][16]。
合欢山隧道为开辟中横公路所兴建,位在花莲县与南投县交界:东口属秀林乡;西口为仁爱乡[3]。隧道长184米,净宽4.2米,净高4.2米,标高2564.67米,行经节理发达的地质,其成分有板岩、受风化严重的页岩构成,因东口夹有砂石较西口地质破碎且不稳定,故施作工法呈现沿地层走向进行,隧道(梨山方向)西边的岩层较坚实无衬砌工法来支撑隧道,(花莲方向)东边的岩层较为破碎因此以木衬砌,后来施作混凝土衬砌,因此,目前是台湾唯一还留有木衬砌遗构的隧道,[17]。因施工期间,隧道周边地质较脆弱,夏季遭逢温妮台风,使隧道积水与土石崩坍,冬季仍持续赶工,遭逢降雪而使土石崩坍,导致延宕完工时间[18]。最后,于1960年5月9日与中横公路一并通车启用[注 5][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