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古什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主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古什共和国(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Ингуше́тия,罗马化:Respublika Ingushetiya;印古什语:Гӏалгӏай Мохк,罗马化:Ğalğaj Moxk),又译殷古什共和国、英古什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位于高加索地区,属北高加索联邦管区,东接车臣共和国,西部和北部与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接壤,南以大高加索山脉分水岭与格鲁吉亚比邻。首府马加斯。
印古什共和国 | |
---|---|
共和国 | |
Республика Ингушетия | |
其他转写 | |
• 印古什语 | Гӏалгӏай Мохк |
| |
颂歌:印古什共和国国歌(英语:State Anthem of Ingushetia) | |
坐标:43°12′N 44°58′E | |
国家 | 俄罗斯 |
联邦管区 | 北高加索联邦管区[2] |
经济地区 | 北高加索经济地区[3] |
建立 | 1992年6月4日 |
首府 | 马加斯[4] |
政府 | |
• 行政机构 | 印古什共和国人民议会(英语:People's Assembly of the Republic of Ingushetia)[5] |
• 首脑[5] | 马哈茂德-阿里·卡里马托夫[6] |
面积[7] | |
• 总计 | 3,000 平方公里(1,000 平方英里) |
面积排名 | 81 |
人口(2010年普查)[8] | |
• 总计 | 412,529人 |
• 排名 | 75 |
• 密度 | 138人/平方公里(356人/平方英里) |
• 市区 | 38.3% |
• 乡村 | 61.7% |
时区 | 莫斯科时间[9](UTC+3) |
ISO 3166码 | RU-IN |
车牌 | 06 |
官方语言 | 俄语[i]、印古什语[10] |
区划代码 | 26000000 |
网站 | http://www.ingushetia.ru/ |
印古什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中除了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塞凡堡以外最小的联邦主体。在1992年6月4日成立之后,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被一分为二。印古什的主要民族为印古什人(古凡那克人的后裔),人口为412,529[8]人。印古什是俄罗斯最贫穷和动荡的地区之一。邻近的车臣共和国之军事冲突也影响到印古什。此外,印古什也有严重的贪污和犯罪问题(包括政府部队对平民的绑架和谋杀[11]),也有反政府示威、对军队和行政机构的攻击、俄军的暴行与人权日益恶化等问题。[12]
印古什人的祖先纳赫人(英语:Nakh peoples)从两河流域肥沃月湾地带迁徙至高加索地区,开始农耕、灌溉、驯化并饲养动物。[13][14]
进入新石器时代,并且此地区的居民已经知道使用陶器。近代在阿里聚落和马加斯附近发现了石制工具:石斧、石刀、打磨过以及带有钻孔痕迹的石器、泥制餐具等等。在平地聚落有发现泥砖,在山区聚落则发现了用石墙环绕的聚落,且可追溯至公元前8000年。[15]
在那萨尔-柯特(Nasare-cort)、木志奇(muzhichi)、伯兹(Ja-E-Bortz)(Surkha-khi)、艾比-戈夫(Abbey-Gove)(纳兹兰)已经发现轮轴技术的使用、骑乘马匹、金属制(金、银、铜、铁等)餐具、铠甲、刀具以及箭头。[15]
由罗马人的文献得知,在北高加索中部、东部出现阿尔巴尼亚王国。
在高加索的王国分裂为阿兰尼亚和阿兰尼亚贵族(Царственные Аланы),德国科学家彼得·西蒙·帕拉斯认为阿兰尼亚人是印古什人的直接祖先。[16]
由于蒙古入侵,阿兰尼亚首都马加斯(阿拉伯人的记载)和北高加索高地的阿兰同盟之民族与部落为金帐汗国的拔都汗之部众所摧毁。历史上马加斯的原址与现今印古什之首都位置大约相同。[17]
阿兰人、帖木儿和脱脱迷失之间在捷列克河发生部落战争,在山区的阿兰人建立城堡与要塞抵御侵略者。低地的阿兰人部落则被蒙古占领,于是开始了阿兰人对蒙古人的反抗与叛乱活动。1991年,约旦史学家Abdul-Ghani Khassan根据古阿拉伯手稿中提出,阿兰尼亚战争是发生在今天的车臣和印古什;但阿兰尼亚史学家Azdin Vazzar(1395-1460)则描述战争发生在阿兰尼亚的Nokhcho(车臣)部落。[18][19]
俄罗斯征服了高加索地区。1558年卡巴尔达(英语:Kabardia)亲王捷姆留克(俄语:Темрюк (кабардинский князь))遣使至莫斯科,希望能得到伊凡雷帝的帮助以击败印古什部落。伊凡雷帝和捷姆留克的女儿玛利亚(英语:Maria Temryukovna)结姻。于是形成莫斯科与卡巴尔达的联盟,意图将沙皇的疆土扩张至高加索中部,并且对抗顽固的凡那赫人(车臣人)。
俄军欲取得具有战略意义的达里尔山谷(英语:Darial Gorge),但在数次战役后于印古什村落附近落败,因此位于该部落的民族就被称为印古什人。
印古什传统上是个立基于氏族和不成文法的无阶级社会,现今仍有约350个氏族。有别于邻近的高加索地区和车臣,印古什氏族内的成员,或氏族间皆处于平等关系,无上层阶级。
俄罗斯历史学家声称,印古什是自愿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的。这种观点主要是立基于1810年6月13日,由德尔波特罗(Delpotso)将军和2个印古什氏族签署的文件,但其他氏族仍极力抵抗俄罗斯的征服。1832年俄罗斯男爵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罗森(俄语:Розен, Александр Григорьевич)的信中指出“在这个月23日我消灭了8个印古什村落,24日我又消灭了9个。”1836年,他又指出印古什高地的Dzheirkah、Kist、Ghalghai都已被完全征服。[20]
俄罗斯征服印古什的过程非常艰困,俄军后来使用殖民化的方式进行征服,即消灭当地所有民族,并将哥萨克人和奥塞梯地区的贵族迁移至此。整个俄罗斯和奥塞梯的殖民肇始于19世纪中叶。俄军将军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夫多基莫夫(俄语:Евдокимов,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和奥塞梯人殖民者穆萨·阿尔哈索维奇·昆都霍夫(俄语:Кундухов, Муса Алхасович)曾高兴表示“印古什的殖民化非常成功。”,剩下的印古什人转为地下抵抗。[21]
俄罗斯人在印古什部落Zaur处建立了伏拉季高加索要塞(意即高加索的统治者)[22][23][24][25][26][27][28][29][30],俄将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叶尔莫洛夫致信沙皇,表示“若俄罗斯忽略如印古什这样一个军事化之地,将会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并建议将印古什和车臣分开,以使俄罗斯能顺利征服高加索地区。1827年叶尔莫洛夫另指出,印古什地区不可能基督教化。“这个在高地上最勇敢和军事化的民族,不允许任何异化......”,最后一次有组织的叛乱是在1858年,又被称为“纳兹兰起义”,5000名印古什人起身反抗俄罗斯统治,但最后仍败给俄罗斯的优势兵力。这次叛乱标志着俄罗斯-高加索战争的结束。同年,沙皇将印古什人和车臣人放逐至土耳其和中东,并宣称“穆斯林应该要由穆斯林统治者统治。”他的目的是想要让此地由奥塞梯人和哥萨克人殖民。[21]有些印古什人自愿被流放至中东的荒漠地区,他们大部分死亡,幸存者则被同化。据统计约有80%的印古什人在1865年离开印古什,转至中东。[31][32]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允诺印古什人可以回到被帝俄征服和殖民的印古什聚落。印古什又变成了白军将领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和印古什反抗者的战场。邓尼金的回忆录写道:“印古什是人数最多、最团结、最强悍的武装组织。本质上是北高加索地区的最高仲裁者。这样的特质早就在被写在俄罗斯的地理课本了。他们的主要职业是畜牧和抢劫...。”这样的特质也在政治上吸引政府组织印古什人为苏联政府的雇佣兵,但不使他们散布在印古什各处。同时印古什人也试图增进与土耳其的关系,寻求土耳其的援助-伊丽莎白波尔省的土耳其人和第比利斯的德国人。8月,哥萨克和奥塞梯人占领伏拉迪高加索要塞,印古什人介入并成功拯救捷列克的苏维埃委员会,但也洗劫银行和铸币厂。他们也以“纠正历史错误[33]”的名义洗劫邻近的哥萨克和奥塞梯人。12月,印古什、车臣和达吉斯坦宣布从俄罗斯独立,并成立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并得到世界主要大国承认。首府也迁移至达吉斯坦的捷米尔汗修罗。[34][35][36]
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为塔帕·车尔莫耶夫(英语:Tapa Tchermoeff),是车臣的杰出政治家,第二任总理是印古什政治家,同时也是1917宪法起草人扎巴吉耶夫(俄语:Джабагиев, Вассан-Гирей Ижиевич),1920年又连选连任。1921年苏联袭击并占领此地,并强迫其加入苏联,使共和国政府走向流亡[37]。苏联在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之后,毁弃先前的承诺,没收剩余的印古什人之财产,并展开集体化和阶级斗争[38],并将车臣和印古什统一为“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二战期间印古什青年被编入苏联红军,1942年8月,纳粹德军占领了一半的北高加索,只留下两个印古什城市:奥尔忠尼启则(现在的弗拉季高加索)和马尔戈别克。印古什人和纳粹德国的战争加剧,马尔戈别克被双方来回占领了四次,并最后以纳粹德国军的撤退收场。
斯大林的计划是将苏联南扩至土耳其,但身为穆斯林的车臣人和印古什人将会成为扩张的威胁,1944年2月,二战尾声将近,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军队大量驻扎在车臣-印古什,并声称是在南区进行军事演习,2月23日印古什和车臣人被诬指与纳粹合作,于是在印古什大部分人仍在前线作战时,车臣和印古什人被放逐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西伯利亚。驱逐的初始阶段是由美国提供斯图贝克卡车[39],上面搭载三座冲锋枪,以避免逃逸。第二阶段则是将印古什和车臣人集结在车站并以火车运送,在驱逐行动开始的第一年,约有30%的人口在驱逐途中死亡。[40][41][42]布拉格看门狗杂志(The Prague Watchdog)声称“在流亡的早期阶段,约有半数的车臣人和印古什人死于饥饿、酷寒和疾病”[43],此次驱逐也在2004年被欧洲议会定义为种族灭绝。[44]在放逐后,印古什人又再次开始抵抗俄罗斯。逃过这次放逐的人(通常住在高山上)集结武力和组织叛乱团体,在印古什不断袭击俄军。主要领导者有克什巴罗夫(Akhmed Khuchbarov)、裘兹基耶夫(Tsitskiev)兄弟和女杀手白沙洛娃(英语:Laisat Baisarova),最后一个男性叛乱领导人在1977年被KGB杀死,白沙洛娃则从未被逮捕或狙杀。[45]
历经13年流亡后,印古什人被允许返回车臣-印古什,但不包含奥尔忠尼启则和普里哥罗得。大部分的印古什领土已经被奥塞梯人占据,而有些地方已经被划归为北奥塞梯。返乡的印古什人面对具有敌意的奥塞梯人,被迫自俄罗斯人和奥塞梯人手中买回自己的家园。这些苦难和不公导致了1973年1月16日在格罗兹尼的和平抗议,但被苏联军队镇压。[46]1989年,印古什人和其他被遭到镇压的人民为官方平反。[47]
1991年,车臣宣布脱离苏联,成立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印古什选择自车臣-印古什分裂。因此1992年印古什加入了俄罗斯联邦,试图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与奥塞梯的争端,也希望俄罗斯能以让他们重回自己土地来表扬他们对俄罗斯的忠诚。然而,奥塞梯极端民族主义者却提升了北奥塞梯的民族紧张情绪,也引发了1992年10月下旬的印古什种族清洗。数以千计的印古什人被俄罗斯-奥塞梯联军作为人质,而其中有500名印古什人质被卷入2004年的贝斯兰人质危机。据媒体报导,贝斯兰中学体育馆当时有数百名印古什人质,且其中大多为女人和小孩。他们聚集在同一栋建筑,并且不被给予水和食物,且有十几个男性人质和至少一名新生儿被处决。[48][49][50][51]有超过60,000名印古什人被迫从他们现今被划归为北奥塞梯的家园普里哥罗得离开。冲突的结果是,苏联时期的阿富汗战争英雄鲁斯兰‧奥舍夫被联邦政府指定为印古什第一位总统,而印古什在其统治下回复稳定。
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开始,双方的难民流入印古什,使印古什的难民成长一倍。根据联合国统计,难民与印古什的人口比约为1:1。这也带来印古什的经济崩溃。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则涌入更多难民(240,000车臣难民和60,000北奥塞梯难民),为印古什带来问题。2001年,总统奥舍夫被迫离职,接续他的是前KGB干员穆拉特·查基科夫。在他统治任内情况急转直下,许多印古什青年被俄罗斯和奥塞梯敢死队绑架[52][53][54][55]。根据人权观察组织纪念[56]和Mashr[57],印古什山区已对印古什人封闭[58],在俄军增援三倍之后,印古什国内的攻击事件也有增加。例如根据俄新社报导,一个俄裔士兵和奥塞梯裔士兵曾预告一个俄裔的印古什学校老师;解决这次事件的印古什警长尔札耶夫则在发现凶手后被不知名的暗杀者所杀。[59]2008年3月24日的一场汽车爆炸事件中造成4人受伤,针对地区警察和俄军的暴力事件在这几个月内达到高峰。
2008年1月,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在接到印古什人正在策划一连串攻击事件的消息之后,开始了印古什的反恐计划。[60]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爆发,俄军参与战事后[61],印古什平民便常被“未知的”武力袭击或绑架。大多数俄军被转移到北奥塞梯和南奥塞梯。[62]2008年8月31日,印古什反抗首领穆罕默德·叶夫洛耶夫在一个未可名状的反对组织“Mehkh-Khel印古什人民议会”(People's Parliament of Ingushetia Mekhk-Khel)呼吁俄罗斯政府承认印古什半自治共和国时被俄军击杀。[63]反抗者哈斯比耶夫(Magomed Khazbiyev)宣称“我们必须要求欧洲或美国将我们从俄罗斯分离出去。[64][65]”
2008年10月18日,印古什反抗者在纳兹兰附近以手榴弹和机枪扫射俄军车队,俄罗斯官方宣称有2名士兵死亡,7名士兵受伤;印古什反抗者的报导则宣称有40-至50名俄军士兵死亡。[66][67]。同年10月30日,查基科夫辞任总统。隔天,俄罗斯总统梅德维杰夫提名尤努斯-别克·叶夫库罗夫为印古什总统,由印古什人民议会同意。此举获得俄罗斯政党和印古什反抗者的同意,[68][69]叶夫库罗夫在职期间,印古什得以平静许多,对警务人员的攻击减少40%,绑架则减少80%。[70]
大陆性气候
印古什共和国宪法于1994年2月27日实行。共和国首脑为总统,现任总统为尤努斯-别克·叶夫库罗夫。人民议会包含34名议员,任期四年,由选举产生,最近一次选举于2013年举行。自2006年至今,议长由穆罕默德‧沙卡洛夫担任。
自1992年以来的总统:
印古什拥有矿泉水、石油、天然气、森林、金属矿等资源,当地政府也亟欲发展观光。但基于该地局势不稳,以及邻近之车臣共和国动荡不安,观光发展仍充满疑问。印古什为俄罗斯最穷困的联邦主体,主因是由于冲突、贪腐和内乱。失业率估计为53%左右,且贫困情形日益严重。
2012年主要的经济活动如下:公共行政、国防、社会保险-25.1%;批发、零售机械与日用品-16.0%;农林畜牧狩猎10.4%;教育10.3%;建筑9.9%;运输通讯7.7%,为2011年的100.8%。
农业活动主要为种植燕麦、马铃薯、蔬菜、水果。畜牧产品主要为羊毛与牛。
零售业销售额为144亿卢布,为2011年的106.5%,在联邦主体中排名83,食品、饮料、烟草占30.%,非食品类产品69.3%。
餐饮营业额为1亿卢布,为2011年的117.2%,共和国总营收为负4亿6300万卢布。[73]
平均就业人数 (千人) |
公部门就业人数 (千人) |
失业人数 (千人) |
失业率 (%) | |
---|---|---|---|---|
2000 | 59.4 | 1.9 | 30.8 | 30.3 |
2005 | 64.7 | 3.9 | 110.6 | 63.1 |
2006 | 65.3 | 4.2 | 63.7 | 57.8 |
2007 | 65.5 | 4.4 | 65.9 | 46.6 |
2008 | 66.3 | 4.7 | 78.5 | 53.3 |
2009 | 65.6 | 4.9 | 95.3 | 53.2 |
2010 | 68.3 | 5.2 | 89.0 | 49.7 |
2011 | 68.7 | 5.3 | 91.9 | 48.1 |
2012 | 70.2 | 5.3 | 96.3 | 47.7 |
人均收入 (卢布/月) |
收入与去年相较 (%) |
人均支出 (卢布/月) |
退休金 (卢布/月) |
退休金与去年相较 (%) |
领退休金人口 (千人) |
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水准人口 (%) | |
---|---|---|---|---|---|---|---|
1990 | 168 | 82 | 92 | 212 | |||
2000 | 587.2 | 122.5 | 283.1 | 627.3 | 118.9 | 57 | 94.3 |
2005 | 2737.3 | 119.8 | 759.7 | 2007.0 | 111.0 | 57 | 55.2 |
2006 | 3568.8 | 111.6 | 1363.1 | 2225.6 | 100.1 | 58 | 45.7 |
2007 | 4886.7 | 125.0 | 2186.3 | 2977.0 | 121.8 | 60 | 33.5 |
2008 | 6909.2 | 120.2 | 2610.2 | 3570.4 | 104.6 | 66 | 27.6 |
2009 | 8000.5 | 104.1 | 2862.1 | 5028.5 | 125.7 | 71 | 26.1 |
2010 | 9630.0 | 111.3 | 3228.4 | 5693.9 | 104.6 | 75 | 22.1 |
2011 | 11562.2 | 116.2 | 4289.4 | 6280.4 | 108.5 | 83 | 18.5 |
2012 | 12375.5 | 107.2 | 4536.4 | 7116.4 | 108.4 | 87 | 17.0 |
平均人口 (千人) |
出生 (人) |
死亡 (人) |
人口自然变化 (人) |
粗出生率 (‰) |
粗死亡率 (‰) |
人口自然增加率 (‰) |
总生育率 (‰) | |
---|---|---|---|---|---|---|---|---|
1995 | 273 | 6,889 | 1,867 | 5,022 | 25.3 | 6.8 | 18.4 | |
1996 | 287 | 5,980 | 1,958 | 4,022 | 20.9 | 6.8 | 14.0 | |
1997 | 294 | 6,055 | 1,957 | 4,098 | 20.6 | 6.7 | 14.0 | |
1998 | 299 | 5,929 | 2,064 | 3,865 | 19.8 | 6.9 | 12.9 | |
1999 | 321 | 6,624 | 1,953 | 4,671 | 20.6 | 6.1 | 14.6 | |
2000 | 393 | 8,463 | 2,117 | 6,346 | 21.5 | 5.4 | 16.2 | |
2001 | 450 | 8,753 | 1,875 | 6,878 | 19.4 | 4.2 | 15.3 | |
2002 | 461 | 7,578 | 1,874 | 5,704 | 16.4 | 4.1 | 12.4 | |
2003 | 463 | 7,059 | 1,785 | 5,274 | 15.3 | 3.9 | 11.4 | |
2004 | 454 | 6,794 | 1,751 | 5,043 | 15.0 | 3.9 | 11.1 | |
2005 | 446 | 6,777 | 1,821 | 4,956 | 15.2 | 4.1 | 11.1 | |
2006 | 437 | 7,391 | 1,830 | 5,561 | 16.9 | 4.2 | 12.7 | |
2007 | 430 | 8,284 | 1,625 | 6,659 | 19.3 | 3.8 | 15.5 | |
2008 | 423 | 9,215 | 1,561 | 7,654 | 21.8 | 3.7 | 18.1 | |
2009 | 418 | 9,572 | 1,877 | 7,695 | 22.9 | 4.5 | 18.4 | 2.51 |
2010 | 410 | 11,178 | 1,857 | 9,321 | 27.1 | 4.5 | 22.6 | 2.99 |
2011 | 423 | 11,408 | 1,705 | 9,703 | 27.0 | 4.0 | 23.0 | 2.941 |
2012 | 436 | 9,814 | 1,595 | 8,219 | 22,6 | 3.7 | 17.7 | 2.27 |
2013 | 447 | 9,567 | 1,568 | 7,999 | 21.4 | 3.5 | 17.9 | 2.25(e) |
12009-2011年总生育率来源:[76]
根据俄罗斯2010年人口普查,[8]印古什人占印古什共和国总人口的94.1%,其他民族包括车臣人(4.6%)、俄罗斯族(0.8%)和其他较小民族,每种低于总人口0.5%。
民族 | 1926年普查 | 1939年普查 | 1959年普查 | 1970年普查 | 1979年普查 | 1989年普查 | 2002年普查 | 2010年普查1 | ||||||||
---|---|---|---|---|---|---|---|---|---|---|---|---|---|---|---|---|
人口 | 比率 | 人口 | 比率 | 人口 | 比率 | 人口 | 比率 | 人口 | 比率 | 人口 | 比率 | 人口 | 比率 | 人口 | 比率 | |
印古什族 | 47,280 | 61.6% | 79,462 | 58.0% | 44,634 | 40.6% | 99,060 | 66.0% | 113,889 | 74.2% | 138,626 | 74.5% | 361,057 | 77.3% | 385,537 | 94.1% |
车臣族 | 2,553 | 3.3% | 7,746 | 5.7% | 5,643 | 5.1% | 8,724 | 5.8% | 9,182 | 6.0% | 19,195 | 10.3% | 95,403 | 20.4% | 18,765 | 4.6% |
俄罗斯族 | 24,185 | 31.5% | 43,389 | 31.7% | 51,549 | 46.9% | 37,258 | 24.8% | 26,965 | 17.6% | 24,641 | 13.2% | 5,559 | 1.2% | 3,321 | 0.8% |
乌克兰族 | 1,501 | 2.0% | 1,921 | 1.4% | 1,763 | 1.6% | 1,068 | 0.7% | 687 | 0.4% | 753 | 0.4% | 189 | 0.0% | 2,009 | 0.5% |
其他民族 | 1,215 | 1.6% | 4,549 | 3.3% | 6,438 | 5.9% | 3,978 | 2.7% | 2,852 | 1.9% | 2,781 | 1.5% | 5,086 | 1.1% | ||
1 其中有2,897人被登录于官方数据库中,却未属于任何民族,据估计,该人口的比例与官方公布的相同。[77] |
印古什国立大学(英语:Ingush State University)为印古什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创立于1994年在孙扎(当时称奥得琼尼基德耶夫斯卡雅)。[78]
目前(2012)的就学人口为59000人,儿童为8558人,中学人口为3,500人,在高等教育就学人口有12,500人,教育机构有116所。
现时印古什是非联合国会员国家及民族组织的成员。
The conditions were so horrendous that around 25 percent of the [Ingush] deportees perished on the journey
A total of 144,704 (23.7 percent) of all deported Chechens, Ingush, Balkars (1944) and Karachai (1943) died in the period from 1944 through 194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