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地(daśa-bhūmi),佛教术语,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的修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
按照《梵网经》、《菩萨璎珞本业经》、《楞严经》等之说法,已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者,要经过“十信”[1][2]、“十住”[3][4][5]、“十行”[6][7]、“十回向”[8][9]等四十阶位修行福德(puṇya)与智慧(jñāna)资粮,然后进入“十地”中[10]修学。
按法相宗的说法,十信至十回向皆摄属“资粮位”,四加行为“加行位”,十地为见道菩萨后的“修习位”,妙觉菩萨为成佛的“究竟位”。藏传佛教同样在“修习位”中安立“十地”[11]。
不过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12]。
部派佛教中,有“十地”说。如‘修行本起经’说:“积德无限,累劫勤苦,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太子瑞应本起经’(可能属化地部)说:“修道德,学佛意,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过去现在因果经’说:“功行满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这些不明部派的佛传,都说到了十地[13]。
大乘初期的菩萨行位,是十住(Daśa-vyavasthāna),与大品般若经〈发趣品〉中未标示名号的十地说相通[14]。十住是:
大乘佛教中最广为通行的菩萨修行位阶为华严十地,大乘论师龙树和世亲都对《十地经》作过注解。十地是:
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主欢喜正法,并先知十地样貌,如知到彼方道路。
“菩萨圆满十回向后,成就一分道种智,复勇发十无尽愿。何等为十?一众生不可尽。二世界不可尽。三虚空不可尽。四法界不可尽。五涅槃不可尽。六佛出世不可尽。七诸佛智慧不可尽。八心所缘不可尽。九起智不可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不可尽。若众生尽。我愿乃尽。若世界。虚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诸佛智慧。心所缘。起智。诸转尽。我愿乃尽。而众生实不可尽。世界。虚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诸佛智慧。心所缘。起智。诸转。实不可尽。我诸愿善根亦不可尽。”[15][16]
复又永伏性障如阿罗汉[25], 但不俱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由大愿故留惑润生,尽未来际终不取无余涅槃,利乐众生永无止息。[26] 此地主修法施波罗蜜多及百法明门,证犹如镜像观[27],满初地心。
又作无垢地、净地。初地功德圆满后,再成就一分道种智而入二地。这一阶段主发愿,舍弃自我之心,不舍一切众生。并应多闻佛法。《十住经》:
“ | “诸菩萨摩诃萨。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当生十心。何等为十。一柔软心。二调和心。三堪受心。四善心。五寂灭心。六真心。七不杂心。八无贪悋心。九快心。十大心。”[28] | ” |
二地亦主修戒波罗蜜及一切种智。
“ | 《十住经》描述此地样貌:“是菩萨。若干多百多千。乃至多百千万亿劫。远离悭贪破戒垢故。净修布施持戒。诸佛子。譬如成炼真金。在矾石中。诸一切垢尽。转复明净。菩萨亦如是。住是离垢菩萨地中。多百多千。乃至无量百千万劫离悭贪破戒垢故。净修布施持戒。菩萨尔时。于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戒波罗蜜偏胜。余波罗蜜。非不修集。但随地增长。诸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29] | ” |
“ | 《十地经论》卷4:“于无量劫远离悭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净等诸事胜故。于初地中戒未净故。施亦未净。若尔何故初地中说檀波罗蜜增上余者不如。然彼檀波罗蜜等此地中转胜清净故。以离悭嫉破戒等垢。是故此地释名离垢。初地中金但以火炼除外贪等麁垢故。说炼金清净。今于此地复置矾石中煮除自体明垢故。自性真净故。说性戒清净义。”[30] | ” |
满心位成就犹如光影现观,戒行自然清净,因戒行清净圆满故,所以称名离垢地。
又作明地、有光地、兴光地。二地满心后再证一分道种智,故入三地。
“ | 《佛说十地经》卷3:“第二地中增上意乐善清净已。欲入菩萨第三地者。当以十种心之意乐作意而入。何等为十。所谓以清净心意乐作意。以安住心意乐作意。以厌离心意乐作意。以离欲心意乐作意。以不退心意乐作意。以坚固心意乐作意。以炽然心意乐作意。以勇健心意乐作意。以胜妙心意乐作意。以广大心意乐作意。菩萨以是十心意乐作意证入第三地中。”《瑜伽师地论》“由发闻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显示。是故此地名发光地。由内心净能发光明。是故说名增上心住。由此义故名发光地。即由此义当知复名增上心住。”因此故,此地名发光地。 | ” |
“ | 此地主修忍般罗蜜多及四禅八定[31],四无量心[32][33],五神通(谓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别通[34])[35]。 | ” |
成就俱解脱果而不取涅槃,留惑润生。满心位成就犹如谷响现观及无量妙定意身生。
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由三地再证道种智一分故入四地。
“ | 《佛说十地经》卷3:“欲入菩萨第四智地。当以十种法明而入。何等为十。所谓以有情界思察明入。以诸世界思察明入。以真法界思察明入。以虚空界思察明入。以识界思察明入。以欲界思察明入。以色界思察明入。以无色界思察明入。以妙意乐胜解界思察明入。以广大意乐胜解界思察明入。菩萨以此十法明入昇第四地。” | ” |
“ | 《佛说十地经》卷4:“欲入菩萨第五地中,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意乐入。何等为十?所谓过去佛法平等清净意乐,未来佛法平等清净意乐,现在佛法平等清净意乐,戒平等清净意乐,定平等清净意乐,除见疑惑平等清净意乐,道非道智平等清净意乐,断智平等清净意乐,一切菩提分法后后观察平等清净意乐,成熟一切有情平等清净意乐,菩萨以是十种平等清净意乐入第五地。” | ” |
“ | 《佛说十地经》卷4:“欲入菩萨第六地者,当以十种法平等性而入。何等为十?所谓:以一切法无相平等,以一切法无自相平等,以一切法无起平等,以一切法无生平等,以一切法寂净平等,以一切法本来清净平等,以一切法无戏论平等,以一切法不取、不舍平等,以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阳焰水、如化平等,以一切法有无不二平等,以此十种法平等性入第六地。” | ” |
“ | 《佛说十地经》卷5:“欲入菩萨第七地者,当以十种妙方便慧所引不共进道胜行而入。何等为十?所谓: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摩地,而集广大福德资粮;证入诸法无我、无寿者、无数取趣,而不舍修四无量心;发起广大福德及法修行增上到彼岸行,而于诸法无少执著;已得远离一切三界,而能引发三界庄严;已得毕竟寂静寂灭,远离一切诸烦恼焰,而能引发一切有情,贪、瞋、痴焰寂灭之行;现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能引发业用无量差别意乐;依善修习诸刹土道与虚空等,而能引发佛刹清净庄严之行;了知诸佛法身为性犹如虚空,而能引发妙色相好庄严其身;又知诸佛音声本性寂静不可言说,而能引发一切音韵差别庄严;了知诸佛一刹那顷顿悟三世,而能随入显示种种相劫数等,观诸有情心意乐故;菩萨如是以此十种妙方便慧所引不共进道胜行,从第六地入第七地。” | ” |
“ | 《佛说十地经》卷6:“于七地中善修抉择,以慧方便善净诸道,善集资粮,善结大愿,善蒙安住,如来加持,得自善根力所持性,随顺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作意而行;善净增上意乐思察,由福智力之所涌起;以大慈悲于诸有情,不舍加行随于无量智道而行;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断尽、无流转、无止息性为性;初、中、后位皆悉平等,以真如中无分别故入一切智。即此菩萨,远离一切心、意及识分别妄想无所执著,与虚空等显然入性,名为已得无生法忍。” | ” |
“ | 《佛说十地经》卷7:“若是菩萨以从如是无量功德智筹量慧,复于上上寂灭解脱精勤思慕,复更思察上上究竟智慧,趣入如来秘密之门,如理选择不可思议智大我性,净治选择诸陀罗尼三摩地门,善能引发方广神通,善能遍览世界差别,莹饰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无映夺性,于随诸佛转妙法轮入雄特性,不舍所得大悲加持,证入菩萨第九智地。” | ” |
“ | 《佛说十地经》卷8:“若是菩萨以于如是无量所知能观察慧,乃至菩萨第九地终,善选抉择,善备白法,善集无边资粮之集,已善摄受广大福智,已证无量大慈大悲,了知世界剖析差别,已入有情界稠林行,以想作意顺入佛境,缘力无畏不共佛法,名为已至于一切种,一切智智受灌顶地。” | ” |
《大品般若经》列出了“共三乘的十地”,用以表示声闻乘和菩萨道在修行阶段的对应关系,其名称是: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
按《大智度论》的解说,无生法忍—八人地(相当于声闻见道十五心须陀洹向),阿鞞跋致地—见地(相当于声闻须陀洹果)。而菩萨地即为“干慧地,乃至离欲地”,又或者“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又或者“一发心来,乃至金刚三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