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乌湾·巴加里努克排湾语Tauan Patjaljinuk,1921年6月6日—2001年3月11日),汉名包春琴排湾族土坂大头目,与族人迁到台东县达仁乡土坂村后,依然维护排湾族的五年祭等习俗。

生平

包春琴生于1921年6月6日[1],生于巴力分爱(Palivengai)[2],族名“道乌湾”(Tauwan)[1]。她祖父是领屏东县古楼、大谷及台东县森永、加津林等九个部落的大头目[3]

12岁时,包春琴随父母从大武山大谷社迁居到达仁乡土坂村[4]。约15岁时,她以长女身份接任巴加里努克(Patjaljinuk)、卡加日坂(katjarepan)、答鹿答旦日(Tjinerhalj)家族的联合大头目[5]。因作为巴加里努克家族头目的祖辈在大谷社、古楼社等地联婚,她顺理继承了另外两家族的领导地位[6]。族人不直接呼其名,而以“马乍乍伊样”称呼女头目[2]。她也继承了作为一尊长240公分、作为传世信物的祖灵柱[7]

战后,包春琴成为乡内第一位女性民意代表,还是部落中接生最多的助产士[2][6]。包春琴儿子包世晶表示,随着社会环境改变,台湾部分原住民不再向头目纳贡,但土坂仍保有纳贡及巫婆、祭司、男觋、策士家臣制度等习俗,这也是她母亲日后获得民族艺术薪传奖的原因之一[3]

过去,排湾族举行五年祭时,需出草猎人头以供刺球活动用,近代才改用藤制[8]。1970年代,包春琴大力鼓吹族人恢复原先遭日本政府禁止举办的五年祭[3]。在举行祭祀大典当天,包春琴会与古进香、陈枝仔先在土坂村55号的祖灵屋作法邀请大武山的远祖来土坂村暂居,然后象征性带领祖灵来到土坂国小操场举行抢刺球[9]。1983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得知土坂村有五年祭,便由胡台丽、蒋斌等人组织研究小组,于10月16日到26日到土坂村拍摄,至1984年10月20日影片以“神祖之灵归来”之名公开放映[10]。1986年11月12日,包春琴在台北市社教馆获颁第二届民族艺术薪传奖个人奖[11]。对于获奖,包春琴认为她是头目,这是她分内应尽的义务、责任[4]。像是狮子乡内文村排湾族人在1934年举行过五年祭后,中断多年未祭,最后只剩九旬的黄水秀、朱振中懂得这祭祀[12]

到2000年时,行走不便的包春琴已经有廿几年未回到大武山区故乡[4]。该年4月2日,包春琴恢复已中断近三十年的毛蟹祭[13]。同年5月30日,因土坂国小校长郭瑞镇带领村内学童回大武山祖居寻根,包春琴泛著泪水、双手紧握这位来自西部县市的汉人校长,不断地以日语“阿里阿多”(ありがとう)称谢,并亲自主持祈福仪式[4]

2001年3月11日,包春琴因中风不治[1]。达仁乡和邻近部落族人为念其贡献,治丧十天中停止所有的娱乐活动以示追悼[2]。2003年4月19日,包春琴长女包秀美继承大头目[5]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